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州天宁寺 《赵城金藏》的雕印、传播发源地

(2008-02-23 09:12:21)
标签:

河东文化

黄河

旅行

山西

文化

分类: 河东历史
        《赵城金藏》原名“金解州天宁寺本大藏经”,开雕地点在山西解州(今运城解州镇)西十公里的静林山天宁寺,故名“金解州天宁寺本大藏经”。又因系金熙宗皇统九年前后至世宗大定年间刊,故学术界简称“金藏”。复因此藏1933年重新发现于山西省赵城广胜寺,故又简称为“赵城藏”。

     1934年前后,一位僧人云游至山西赵城县(今洪洞县)广胜寺时,偶然间发现了一部约800年前所刻的汉译佛经《赵城金藏》。消息传出,立即引起佛学界、学术界的注目。

             一场劫宝与护宝的鏖战

    这部始雕于金熙宗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刻成于金世宗大定十八年(公元1178年)的木板大藏经,凡682帙,近7000卷,6000多万字,是我国第一部木板汉文佛教大典,即宋太祖赵匡胤依据唐代智升编撰的《开元释教录》入藏经目为底本,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成都所刻印的《开宝藏》之复刻本。因《开宝藏》久佚,《赵城金藏》成为复刻本中的孤本。它不仅保存了宋刻官版藏经的面目,还补入了部分辽藏和许多重要著述,被视为国之瑰宝。但由于年代久远,兵燹散佚,保存到这时的《金藏》仅有4957卷。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的魔爪伸向山西,这部珍贵经书立刻成为其觊觎的目标,一场“劫宝”与“护宝”的鏖战随之而起。广胜寺住持力空和尚先将藏经秘匿于寺内的飞虹塔里。1942年的一天,日军突然向广胜寺发起攻击。力空和尚火速向驻赵城附近的八路军求援。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闻讯,立即派一营兵力护卫。日军企图从我军手中劫走装在40多个大木箱内的4300余卷经卷,经过激战,经卷安全转移到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安泽县亢驿村。在战斗中,8名八路军战士献身。后这批经书秘藏于晋东南一座废弃的小煤窑里。1949年4月30日,《赵城金藏》安全运抵北平,由华北人民政府转交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收藏。

               断臂发愿募款翻刻藏经

    这部经血火洗礼幸存至今的藏经秘笈,既发现于山西,也雕印于山西。金代时山西有位名叫崔法珍的女尼,苦心向佛,断臂发愿,募化巨款,历30年翻刻了这部北宋官版藏经。总其成者为“解州天宁寺开雕大藏经板会”,开雕地点也在解州天宁寺。在山西绛县太阴寺藏有一通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所立《雕藏经主重修太阴寺碑》,其中就记载有不少与此有关的轶事秘闻。

    碑文云,宋徽宗时,有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籍僧人实公律师,一日去瞻礼观音宝塔,为表诚心,他以火烧掉左手,后又赴五台山恳祷,佛指示他说:“汝于晋绛之地大有缘法雕造大藏经板”。其门人刘居士感动得悲喜交集,断左臂献于佛。当他们途经潞州长子县,在一崔姓之家化斋时,崔氏之女恳求皈依,不论高堂怎样劝说,崔女心如石坚,也断然自截了左臂,父母只得同意。当一行人来到太平县(今属襄汾)境,又遇一姓王的人亦燃其左手投师其门。他们继续南行至解州天宁寺,以此为住锡之地,网罗门徒三千余众,同心齐力在晋南一带化缘,筹募巨款“雕造大藏经板”。一时间“声震天下,如雷霆,如河汉”,信徒们或施钱,或施树,或施骡,或施布,甚至不惜变卖家产。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实公圆寂,临终前留下遗言,叮嘱门徒一定要把未竟的大藏经板补雕完。时崔氏升为住持,“振扬教海,大播宗风”,至大定十八年雕刻完成,她将所雕藏经部帙、卷目、总录、板数等表奏朝廷,金世宗特降诏行赏,敕封她为“弘教大师” 。

    此碑文中虽未确切说明崔氏的俗字或法名,但完全可以认定,崔氏即一般材料中所说的崔法珍,大藏经无疑雕印于解州天宁寺。崔氏女尼在雕印大藏经中立有头功,却未能在《赵城金藏》的题跋中留下自己的姓名。这通碑文的发现,无疑具有重要的补阙丰史作用。

          不该失去的佛教文化胜地

    历经风霜的《金藏》和保存它的广胜寺如今早已名扬四海,而孕育、传播《金藏》的策源地――解州天宁寺的现状又如何呢?

    据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解州全志》有关文、图记载,天宁寺,即静林寺,在解州以西20里中条山阴,创建年代不详。唐乾宁年间(公元894―898年)寺名为“妙觉”,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易名“静林山天宁寺”。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僧人普真增修。此后又于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元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及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相继重修。

    当年的寺院后依条山,前临坡地,顺势而建,规模宏伟。中轴线上矗立有影壁、山门、水陆殿、大雄殿及凌霄阁等,峻宇嵯峨,散彩流霞。又有清泉自东流绕,苍松古柏四围,风光怡人。为昔日“解州八景”之一,更与永济的栖岩寺、万固寺并称中条山三大禅林。每当一年一度的设斋大会之际,环千里之内外,衣冠士女,云集辐辏,名人学士,咏诗吟赋,盛极一时。

    十分遗憾的是,这座名闻遐迩的千年古刹,《赵城金藏》的雕印、传播发源地,现已荡然无存,瓦砾遍地,昔日的辉煌景象如过眼烟云。除新近才建的孤伶无群的几间房屋中供奉着两尊佛像外,只剩下两座盗痕累累的墓塔、几块难以辨识的断碣残碑和一位远道而来、青灯做伴的女尼。探究被毁的原因才知,由于这里土匪猖獗,并据寺作为藏匿之地,人们受害至深,为绝贼巢,经地方士绅呈请,转奉省令照准,于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拆毁。天宁寺,一座不该失去的佛教文化胜地。

 

 

               《赵城藏》

    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该藏系金代民间劝募,在山西解州(治所在今山西运城西南)天宁寺刻成。又名《赵城金藏》。发起人为潞州崔进之女法珍。相传她断臂劝募刻经,很多佛教信众深受感动,纷纷捐资协助,甚至有破产应募者。劝募的地区遍及晋南和秦西各州县。约在金皇统九年(1149)以前,于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金大定十三年(1173)完工。全藏刻成之后,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二十一年,崔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刷印流通。两年后,崔受封为宏教大师。



    《赵城藏》的原刻版式除千字文编次略有更动外,基本上是《开宝藏》的复刻本;也是卷轴式装帧,每版23行,每行14字。它保留《开宝藏》蜀版(第一部刻印本)的许多特点,在《开宝藏》和它的另一复刻本——《高丽藏》初刻印本都散失的情况下,保存了数千卷《开宝藏》蜀本的原貌,无论在版本或校勘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金末元初,《赵城藏》部分经版毁于兵火。约在元太宗窝阔台八年(1236),耶律楚材主持以半官半私的名义发动其所辖官员协助并在民间劝募,同时召集各地寺院会刻字的僧人到弘法寺补雕缺损经版。补雕后的经版基本上恢复《赵城藏》旧刻的内容;千字文编次由天字到几字,共682帙,6900余卷。但工作草率,字体不一,版式也不一致。每版22~30行,每行14~27字不等,而且还杂有少量书册式经卷在内。现存的《赵城藏》系元中统二年(1261)的补雕印本,共4957卷(1952年又发现62种,162卷,此后还陆续发现过一些零散经册,现存5100余卷)。由于年久散失缺损,明万历二十年(1592),解州静林山万寿禅寺僧悟顺曾抄补若干卷;清雍正九至十一年(1731~1733),在信徒的赞助下,广胜寺又集僧俗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抄补。现存的补抄本200余卷,即这两次的补本。因系根据明代《永乐南藏》本进行抄录,编次多见错落重复。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军曾发动向广胜寺进攻,企图劫走《赵城藏》。中共山西省委获悉后,派出部队进行保护,并将藏经转移到一个山洞中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找回。由于洞内潮湿,不少卷册遭到毁损。经过十多年的细心修补,终于恢复原貌,现藏于北京图书馆。1959年9月,在西藏萨迦寺北寺图书馆发现31种,559卷卷轴式装帧木刻印本佛经,其编次和《赵城藏》完全一致。从版式、字体、刻工等方面判断,基本上可以肯定是《赵城藏》输版入燕京后的补雕印本。



    20世纪30年代,北京三时学会曾把《赵城藏》中所特有而为其他各版藏经中缺少的孤本佛教经籍46种,246卷编为上、中、下三集,缩印成32开本线装120册,分12函发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广胜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