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随笔)皇天后土今何在 山西运城后土祠

(2007-12-24 16:28:43)
标签:

华夏

文明

河东

文化

旅游

分类: 河东旅游
http://www.yuncheng.gov.cn/up/20060627/130754.jpg山西运城后土祠" />
文  景永胜

  中国民间和史书中早已有皇天后土之说,那么皇天后土的出处在哪里呢?史载,山西运城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的汾阴后土祠是我国最早的祭祀后土神灵的国家级神庙,也是我国祭祀文化的发祥祖地。皇天后土之说就源于这里。    

 后土祠位于河东古“汾阴脽地” 汾河与黄河的交汇之处,传说这里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土生万物,地发千祥,《左传》中说:“以父道事天,母仪事地。”土地是人类的母亲,史载五千年前轩辕黄帝最早来此祭祀后土娘娘,在汾河与黄河交汇处的这块高地上,俯仰天地之间,感念皇天后土的泽佑,扫地为坛,仆伏而祭,祈盼土地的恩赐,种族的兴旺,以平复战争带来的创伤。故而史载 “轩辕扫地而安九土”。黄帝轩辕氏由此而成为中华民族最早祭祀后土的帝王,汾阴脽上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祭拜土地之最初也是最早之所在。

    继轩辕黄帝之后,历代帝王都有祭祀,到了汉代,逐渐成为一种制度。汉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始建汾阴庙,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乃正式立祠,成为汉代祭祀后土的重要场所。

    中国人文传统中有深厚的山水情怀,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万荣后土祠坐拥山水之胜,自然成为仁智帝王的绝佳去处,其中祭祀后土次数最多的恐怕要数汉武帝了。汉武帝十六岁登帝位,承文景之治,轻赋安民,一生执政长达五十四年,是西汉政权的极盛时期。也许是感念皇天后土的泽佑,汉武帝每三年来此祭祀一回,“亲拜望,如上帝礼”。这一活动在宋真宗时达到鼎盛,当时的后土祠建筑最为宏伟壮丽,史书上记载:规模壮丽同于王室,为海内庙宇之冠。

宋代之后的金、元两代,皇帝虽然没有亲自到荣河祭祀后土,但在金章宗完颜和元世祖忽必烈时,都曾专门派遣官员到荣河祭祀后土。到了明朝以后,其国都开始建在南京,南京离山西万荣路途遥远,前来祭祀很不方便,所以从明朝开始皇帝就不再亲自来万荣后土祠祭拜。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先是在北京建了天坛,后又在安定门外建了地坛,地坛实际上就是以万荣汾阴后土祠轩辕黄帝扫地坛为原型建造的。

风云变幻,岁月无情。有着千年历史之久的汾阴后土祠分别在清顺治十二年和康熙元年两次遭黄河决水冲毁,汾阴脽也荡然无存。今天我们看到的后土祠建于清同治年间,位于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村北高崖之上,虽远不及北宋之规模,但依旧可以称雄天下。

     后土祠后有一座高大的木楼,凭河而立,东西贯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为“瞻鲁”,西为“望秦”。托地傍水,居高临险,凭楼远眺,可北瞻龙门,南望华岳,大河壮观,尽收眼底。木楼内因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刻而闻名于世,故称秋风楼。

     站在秋风楼上,凭栏远眺,黄河如带。不禁想起两千年前的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也是一个深秋,西汉武帝刘彻离开帝京长安,最后一次率领众臣横渡黄河到汾阴后土祠祭祀后土。此时秋风萧瑟,鸿雁南归。汉武帝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即席而作千古绝唱《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香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

                      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秋风辞》是一首悲歌,却悲而不伤,写秋日风景,怀念如兰似菊的佳人,情真意切。汉武帝最后一次来后土祠,远望黄河,黄水奔流,落日溶金,不禁潸然泪下。汉武帝虽贵为天子,拥有三千佳丽九州方圆的他自然比寻常百姓更难抛舍。然而老之将至,莫可耐何。韶华易逝,人生短促的伤感令他击节喟叹。无论帝王还是子民,都无法阻挡时光的流逝,人生的衰老。此时年已56岁的汉武帝已经不是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极盛的一国之君,而是一个慷慨悲歌的诗人。“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于是在这首辞中的汉武帝以一个血肉丰满的形象站立在秋风楼上,远眺黄河,草木荒落,秋叶凄凄,不禁悲从中来,定然有两行清泪落在脸上。无奈人生的汉武帝以一首《秋风辞》完成了一生的黄河之行,也使秋风楼永远的镌刻在了历史的记忆之中。

    站在秋风楼上,我仿佛看到了5000年来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故事,看到了我们祖先匆匆的足迹。土地是人类的母亲,土地以她广博的胸怀,深厚的内蕴,滋养着这块土地上一代代的生命,滋养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