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古河东)千古一池盐

(2007-12-04 08:51:32)
标签:

文学/原创

华夏

文明

河东

文化

分类: 史论/随笔
千古一池
文 景永胜

    解池,又称银湖,也就是中国死海运城盐湖,这是一个在中国地图上很难发现的一个面积很小的咸水湖,然而,她却有着令人吃惊的历史,这是一个孕育着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宝湖。
    历史上解池盛产食盐,一直供应中原人民。人所共知,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五千年前,我们祖先之所以选择这片土地作为聚居地原因除这里气候适宜、水草丰美、土地淝沃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这个地区有一个盛产食盐的解池。盐是人类的生活必须品,人类可食用的盐一般分为海盐和陆盐,海盐产于沿海,运输极不方便,其制作方法比较复杂,而解池属内陆盐湖,其盐是天然结晶而成,便于食用采集,这样华夏这个的内陆民族就会把解盐当作首选盐种,这样,古人倚解池而居便不足为奇了。
   从考古学上我们也会发现,在这个区域有上千处旧石器和新石器遗址。著名的有西候度遗址,距今180万年前,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其它如仰韶、ke河、丁村等遗址都在这个区域内。这也是解池与华夏民族的关系之密切的一个有力佐证。
    盐是人类生存的发展重要的资源,谁拥有了解池,也就有了战胜敌方的资本。民间广为传说的华夏的第一场战争就是围绕盐湖而展开的。《孔子三朝记》云“黄帝杀之于冀,蚩尤肢解,身首异处,而且血化为卤,则解州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其为解”这个经孔子考证的传说和在解池一带的民间传说基本一致,大同小异。至今昔对比在解池西的运城市解州镇社东村有石碑一块,上书“凤后故里”,据说那是华夏第一相凤后的出生地。凤后便是指挥那场战争的谋士。相传,黄帝为蚩尤所败,为打败蚩尤,占有盐池资源,他求贤若渴,后来他做了一个梦,按照梦的指点,他在“海隅”,(古人以盐湖为海,海隅即偏居盐湖西部的解州社东村)找到凤后立即拜他为相,这样,在黄帝、凤后立即拜他为相,这样,在黄帝、凤后的指挥下,一战按风后的安排,黄帝部落间插槐叶便于区别而大胜蚩尤军;二战,由于蚩尤军也插了槐叶,不辩真伪,一场混战,不分胜负,三战,凤后建议换插上皂解叶,在烈日下,槐吐枯萎了,而皂解叶依然挺拔,这一次彻底打败蚩尤,并生擒之,余部则向南败逃,至今昔对比解州还有二月二插筇解叶的习俗,而在解池东南部则拥有一个村庄叫蚩尤村(今改为从善村),相传是蚩尤当年的兵马驻地。
    记载和传说,都没有讲他们为什么而战,但试想一下,原始社会后期,交换已有很大发展,而盐作为人娄赖以生存的必须品谁拥有它的开采权,便拥有了大量财富,要知道,解池是当时中原、西北的唯一盐池。为争夺而发生战争是必然的,拥有了它,便在诸部落中最有发言权,黄帝,这个沿黄河而下西北部落一进入这个区域,便会瞄上解池,解池一战,黄帝成为诸部落道领,也确立了他的霸主地位,从而成为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号一统而领天下。
   从黄帝始,直至尧舜禹时代,我们祖先活动范围都在这个区域,“尧都平阳、舜都蒲板,禹都安邑。”据《通典》尧旧都在蒲,这样,从记载来看,华夏民族的主体部分一直在这一区域,三皇五帝直到夏初这里都是天下最富裕的地区,由此可见,解池是抚育华夏民族的宝池。
   至今仍然传唱的一道歌《南风歌》,据说是舜当年在解池之畔,抚着五弦琴而唱,辞曰: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恤兮;
南风之时分,可以解吾民之财兮;
……
   从上辞可知,舜时代甚至以前人民已经食用盐,他们已经懂得了适时采捞并成为部族财富,并以此作为操纵其它部落的手段,这也是黄帝部落壮大强盛的一个关键因素。
   解池,以其宝贵的食盐资源,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民族心理的塑造,有着巨大的作用,从而凝成巨大的向心力,形成厚实的文化沉淀,从而使古老的河东成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
    解池的开发历史悠久,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始于周代,有近三千年了,《周礼》云:“盐人,掌盐之政令”,“祭祀,供其苦盐、散盐”。以上说明,周代已有了盐官管理盐务;苦盐(即解池之盐)作为祭祀盐,由此可见解池之盐的珍贵。
    在春秋战国时代,解池资源是各诸侯国争夺的财源之一,春秋时代,晋国据解池,国力雄厚。晋之国都在新田,距盐池75公里左右,《左传》记载“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国利民乐,不可失也?’”尽管最后没迁,而定都新田,但也充分说明盐在诸侯的地位,解池属晋,其盐供应秦及中原诸国,其对于晋国成为春秋五霸可以说是作用巨大。最后,三家分晋、韩、赵、魏都成为战国七雄,由此可见晋国国力的强大,魏国据有安邑,魏国因其而保持强大地位,后来,秦国迫使魏国割失安邑,魏迁都大梁,国势也就大不如前。相反地,秦拥有解池后,专山泽之利,国家统一管理盐务,这样,盐利倍增,二十倍左右;国家便迅速强盛,这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文帝和曹操都曾称:河东吾股肱郡。把河东看成其政权的安危所生活经验,这固然和河东物产丰富、地肥土沃、表里河山有关系,但解池巨大的盐利则是他们器重河东的首要原因。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总是不断地更替征税和专卖两种制度。这个时期,解池的收入,据《魏书》记载,北“盐池天资贿货,……一年之中,准绢而言,犹不应减三十万匹,蒲坂一陷,没失盐池,三军口命济赡理绝天助,大魏兹计不爽。”可见在当时条件下,盐池地位的重要,关系国需军需。隋初,先施行盐禁政策,在开元三年(583年),开始开放政策不征税,这目的是给长期战乱的百姓一个喘息的机会,在此期间,都水监姚矍主持修复了建于北魏的永丰渠保证盐池免遭洪水侵害,它是河东第一个工开凿的巨大的水利工程,扣人名其渠为姚矍渠。唐柳宗元系解州人,他在《晋问》中曾说:“盐,晋宝之大也。”他还在文中描写了当时的食盐生产方法。即垦畦浇晒法,这种方法是运用人工,垦地为畦,将水灌入畦中,利用日光、风力蒸发晒制,改变了天然结晶方法,这是解盐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一垦地为畦,人工晒盐,改变了过去依靠自然的状况;二制盐过程,开始用卤搭配淡水,提高盐的质量;三加快了成盐速度,提高了产量,此时的食盐生产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由此看来,在当时解池之利首屈一指。
    运城本是一镇,春秋时名为盐氏,汉时称司盐城,元代为潞村,在此以前管理解池的机构大都设于解州,随着盐业的发展,元太宗时,开始设盐运司于潞村,自此,盐务机构都设于运城,潞盐始有其名,元末,盐运使那海德俊,再迁其机构至圣惠镇,并筑城以负保障,名曰运城,从此,运城才开始商贾云集,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座盐务专城,运城现在比解州、安邑、蒲州这些古城能够后来者居上,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居于盐池的中心位置,由此可见,没有解池便没有现在的运城。
   解池,以其宝贵的资源滋润着河东大地、更孕育了现代名城——运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