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知识/探索 |
十二生肖又称十二属相,是以十二种动物为名称的纪时方法。如2004年,中国农历称作甲申年,即猴年,而猴年将一直持续到2005年2月8日(甲申年十 二月三十),第二天是农历乙酉年的第一天,鸡年也就来临了。这样,每一个人的出生年份总会与12种动物中的某一种动物相对应,我们称之谓“属相”,又称生 肖。中国人在谈论年龄时,常会以“属什么”来相问。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 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 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那么,干支纪法的发明者究竟是谁呢?
有关十二生肖的来历,中国流传着许多关于十二生肖排序的神话故事。说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要通过比赛选拔十二种动物做侍卫,这一消息轰动了兽群。猫 托老鼠帮它报名,结果老鼠忘了,于是从此猫鼠就结上了仇。而体型最大的大象,因为老鼠钻进了它的鼻子而落败,最后的12位优胜者便是我们今天的十二生肖。 但是,神话总归是神话,最大的可能是远古时代的十二兽纪年法把原始的动物图腾崇拜用于历法,再以后才逐渐形成了将十二生肖作为人的出生年份的记载,并按顺 序排列,将出生年份和动物一一对应,既不会混淆,又便于记忆。
十二生肖中的排序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同一则神话故事告诉我们,在最后入选的十二种动物里,应该是体型最大的牛排在首位,但是机智的老鼠却借机窜到牛背上,拿了个第一。排序到底是如何产生的,现已无法考证。
中国生肖和农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甲骨文记载,约在夏商时期,中国的先民已经开始使用生肖。每一种动物对应一种地支,如鼠对应‘子’,牛对应‘丑’, 12种动物正好与12种地支一一对应。到了南北朝时期,12种属相称谓有了明确的排列顺序,每年都以一种动物为代表,作为这一年出生的人的生肖,并逐渐形 成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的排序 。
前一篇:生活的艺术在于艺术的生活
后一篇:《夏小正》华夏最早的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