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河东七夕民俗

(2007-10-27 12:04:07)
标签:

人文/历史

山西

名人

河东

文化

谈天说地

分类: 河东旅游
 河东七夕民俗

     七夕节应该焕发出别样的光芒,不断地传承下去

  七夕节由来以久,肇始于原始星辰崇拜。商周时期我国就有了牛郎星和织女星的记载,《诗经》中还有对牛郎、织女二者的歌咏,但尚无具体故事情节。到了汉代,由于神话传说的嵌入,牛郎织女之间才有了爱情纠葛,并初步形成了七夕定制,经过历代发展完善,七夕节所附着的民俗活动日趋丰富多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岁时节日。

  在河东大地,七夕节的传统民俗活动主要有扎像祭祀与巧芽乞巧。人们称牛郎为“巧爷”,织女为“巧奶”,他们的子女为“巧哥”“巧姐”。

  扎像祭祀一般以巷为单位进行。在七月初七上午,由一些老年妇女自发在巷中扎“巧爷”“巧奶”像祭奠,有的还扎制出“巧哥”“巧姐”的像,对牛郎一家四口进行拜祭。这类“塑像”属于一种临时性的祭奠神像,用一种短脖粗肚的瓷缸做身子,一个大葫芦插到瓷缸中做头颅,用麦秆做胳膊和腿,然后在葫芦上贴纸画出五官,再为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穿上衣服。制作完成的神像,并非我们想像的那样,牛郎英俊潇洒,织女貌美如花,而大多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农村老夫妻模样。“巧爷”乃是一位垂垂老者,“巧奶”还是三寸金莲(巧爷、巧奶穿的都是当地老人们的衣服,巧哥巧姐则穿年轻人的服装)。神像前要焚香燃烛、摆放祭品。临近中午,巷里的男女老少都来祭拜(这与别的地区只允许女子参拜是完全不同的),有求子的、有求官的、有寻亲的、有超度的等等,五花八门因人而异。活动的高潮是掺杂迷信、巫术成分的“折药”仪式,颇具神秘色彩。一般是求药人或是“代理人”跪在“巧爷、巧奶”像前虔诚祈求,主持活动的老年妇女用一张黄裱纸折成三角形的药袋在香烛四周来回绕动,口中还念念有词,一些巷里还有锣鼓助兴。一时间,香烟缭绕鼓乐喧天,恍如寺庙法会,神神道道威严莫测。求药人回家后,剪去药袋一角用水服下,说是能治百病。在一些乡村,还同时进行“扶乩”占筮迷信活动,为儿童们预测未来。此时对牛郎织女的崇拜,早已失去了原来的信仰内核,而演变成了对神灵的顶礼膜拜,体现了民俗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到了七月初七下午,拆了神像,掏出麦秆点燃,将瓷缸、葫芦、衣物等在火上燎烤后物归原主,扎像祭祀就算全部完成了。

  河东民间还流传,七夕前一天如果下雨,是“巧奶”织女泼下的洗脚水,当天下雨,则是牛郎织女相见时的泪水,所以都很短暂,或许就只是雷阵雨。在七夕晚上夜深人静之时,童男童女在葡萄架下还能听到牛郎织女的窃窃私语。这些当然都是无稽之谈,却为七夕民俗增添了许多人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巧芽乞巧”分两个阶段。先是种巧芽,即在七夕前多半月,将麦子浸泡在水中,使其发芽成长,至七月初七,种得好的已有尺余高。当天,将麦芽(已成麦苗)前端剪下寸余,就是所谓的“巧芽”。然后将巧芽置于清水中,观其造型,童子乞文,女子乞巧。因此一般多是儿童们在家人的带领下进行,具有很强的自娱性。如果巧芽摆成墨盒或其他文具样子,就意味着将来是个读书人;如果是锄、犁等农具造型,则将来是个庄稼汉;要是织机、梭子等造型,就是乞到了“巧”等等。

  神话传说中,牛郎勤劳善良,织女聪慧能干,这些品质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也被世人所推崇。无论扎像,或是乞巧,其最初本义应该是祈求这种品质,但民俗的演变夹杂了诸多的历史和社会因素,最终使其成为了一种复合型的奇怪的节俗活动。

  河东地域独特的七夕节民俗,一方面反映出多神崇拜的民间信仰,另一方面蕴含着晋南人重实际、求实用的民众心理,在这种七夕民俗中,牛郎织女是追求爱情自由的象征已经消失,原始的星辰崇拜更是了无踪影。在此,牛郎织女只是借着神话故事的流传,被升格为“神”,成为佑护百姓的一方神圣。

  随着民俗不断地发展变化,今人又将七夕节重新定位为“中国的情人节”和“女儿节”等,对七夕这个古老的节日又有了新的诠释。相信它在现代人的呵护下,应该能够焕发出别样的光芒,并且不断地传承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