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怪:“大瓦房,一坡盖”
说的是河东地区的民俗建筑特色。自古到今,河东人都以能住“四合院”为荣。正由于如此,在建筑时只能一坡使椽盖瓦,形成流水坡度,如果两坡使椽,就会把房檐伸进邻家,而雨水自然也就排在邻家的院里。
二怪:“木轮车,铁在外”
指一种用木质材料做成的大车,既是河东人的交通工具,又是运载货物的运载工具。据说这种大车原是黄帝战蚩尤时,由其部将发明制作的一种战车,后来战事平息,民间便采用其做了交通和运载工具。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这种木质车轮磨损严重,于是,后人便在木质车轮的外圈加了一层铁瓦。
三怪:“油泼辣子上等菜”
说的是河东人的饮食习惯。河东人素来爱吃辣椒,几乎每家每户的田里或院子里都种有辣椒。当辣椒收获之后,先在阳光下将其晒干,或在火鏊上烘干,然后将其捣成碎面,吃时搅点咸盐,用滚沸的热油泼在上边,调和成浆状。可以夹在馍里吃,也可以调在菜里吃,但不管如何吃法,它总是作为一道菜肴单独地摆放在餐桌上,反正没有油泼辣子便不能成席。
四怪:“羊肉泡馍美太太”
它是用水煮羊肉和羊骨的汤水做底料,辅以羊血、粉条、胡萝卜、大葱、芫荽等,吃时先将馍馍或饼子、麻花等掰成块状放在大碗里,再在上面放上几片羊肉,然后将煮好的羊汤等物浇在上边,搅拌后便可食用。可能是这种吃法既简单,味道又好。让人吃后浑身发热冒汗,人们便忍不住地把嘴一抹说:“美太太呢!”这里的“美太太”并不是指漂亮的太太或美人,而是河东人民的一种方言。
五怪:“蒸的馍馍像锅盖”
这种“礼馍”一笼只蒸一个,上边还要点上红点,以显示主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亲戚、长辈的尊重。每当外地客人看到这种“锅盖”似的的“礼馍”时,还以为是要他一顿全吃掉,吓得都不敢伸手,其实并非如此。这种摆上桌的“礼馍”,从表面看是一整体,而在馍的下面,家庭主妇早已用刀将其分成了好几块,只要你伸手去拿自然便分开了。“分而食之”的含意就是要客人和主人一道去分享喜庆。
六怪:“擀的面条像裤带”
河东人以吃馍馍为主,吃面条只是一种调剂。当地曾流传着一种说法:“吃面条吃不饱”或“面条不养人”。因此,河东人吃面条时往往还要配着馍馍一块吃。至于面条,可能是由于当地的小麦面粉质量高,筋道足,所以擀面时大都擀的很薄,但在切面条时却切得很宽,有两三指宽。据当地人讲,这种宽面条比细面条吃后耐饱。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吃宽面条的习惯,这就是“面条像裤带”的由来。
七怪:“结婚早,生娃块”
在河东地区自古到今保留着一套人生礼仪,每当孩子到了十二岁时,家里的大人便要为其举行“开锁”庆典。“开锁”之后,这意味着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娶妻生子了。因此在河东地区素来就流传着早婚的习俗,大多青年男女在十五六岁时就结婚抱孩子了。
八怪:“十八姑娘当驴卖”
河东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大多家庭都过着温饱的生活。婚姻必须是“父母包办”、“媒妁之言”,而自由恋爱则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昔日的姑娘长到十四五岁,媒人便登门说亲,只要双方父母同意便下聘书、索彩礼,根本不让双方见面,就像在市场上买卖牲口一样,而索要的彩礼足以达到一头驴的价格,故有“十八姑娘当驴卖”的说法。解放后,虽然政府一直在着力废除“买卖婚姻”制度,但因传统观念影响太深,一时难以消除。直到如今,虽说自由恋爱越来越多了,但结婚彩礼仍然居高不下。这种怪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需要不断的破旧立新,以积极健康的新民风取代之。
九怪:“老汉裤裆像布袋”
这是河东地区昔日的衣着民俗,是与当地的气候相适应的。河东地区,夏季特别炎热,而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和棉花,这就需要在夏秋之炎热季节下地劳作,如果穿窄裤衣衫,汗水就会将衣裳沾在身上,不利于耕作,因此这里的百姓历来都穿着宽大的衣服,特别是裤裆就更宽了。
十怪:“老婆上树比猴快”
这里所说的“老婆上树”并不是指河东的老太太,而是泛指河东的妇女。在河东一带,人们通常把妻子都称为“老婆”,不管是老太太还是年轻妇女,统统都在“老婆”之列。河东妇女勤劳善良、任劳任怨,不仅担负着家庭生儿育女、洗衣做饭的繁重家务,还要承担田间的耕作活计,这比起从来都不干家务的河东男子来说更为苦重的多。因此,河东的妇女是最辛苦、最能干的。日久天长,就练就了她们精明细心、干活利落的劳动本领。所谓“老婆上树比猴快”指的正是她们“精明利落”的一面,这是一种褒奖,绝不是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