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猗顿致富

(2007-09-07 17:11:40)
标签:

人文/历史

河东

文化

猗顿致富

  猗顿,帮派是春秋时代鲁国的一个贫寒书生。祖辈都以耕读为生,到他手里穷到"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的地步。他听到陶朱公范蠡弃官经商,很快成为 大富翁的消息后,便长途跋涉到齐国向范蠡求教。范蠡告诉他"子欲速富,当畜五字"。就是要很快富可以发展畜牧,首先要养母畜,猗顿听了范蠡的话,离开老 家,寻找发展畜牧业的理想场所。

  猗顿来到河东峨嵋岭下,今天临猗县一带,这里西临黄河,中流涑水,土地平旷,气候温和,水草丰茂,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于是他在这里定居下 来,凭着自己的辛勤劳动,先饲养大母畜,如马、牛、驴等,逐渐繁衍。接着又饲养羊、鸡、猪、狗等母畜禽。随着畜禽增多,牧场逐渐扩大,以至发展到西抵桑 泉,东跨盐池,南至条山,北到峨嵋,包括了今天的临猗县、运城市的广大地区,成了他发展畜牧业的基地。

  那时,运城盛产池盐,但是运输条件很差,盐的销路不广,猗顿利用自己雄厚的畜务,大搞池盐运输,兼做采盐和贩盐生意,使池盐远销陕西、河南、山东等地。这样既促进了池盐生产,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好处。

  猗顿靠经营畜牧业和食盐的采运销致富后并没有忘记当地的老百姓。他雇用劳力,疏通涑水河道,加宽河岸,使水畅其流,旱可灌溉,涝不泛滥,确保了农业丰收。同时,遇到灾荒年景,他便想方设法周济穷苦百姓,做一些修桥补路的善事。因此,受到人们的赞扬。

  猗顿死后,当地百姓感其恩德,给他兴建了陵园。现在临猗县王寮村西有猗顿古墓,墓前有一石碑,上书"古猗顿氏冢"五个大字。时至今日,已二千多年,猗顿的墓冢还保存完好而没有泯灭,可见人们对这位急公好义的异乡人的爱戴之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