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诸侯割据 |
分类: 华夏文化 |
祝融八姓环附夏
在公元前21世纪,远古时代的中国,在现在称之为中原的大地上,正在上演一场翻于覆地社会变革。
因治水有功,以“禅让制”继任古代圣君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大禹去逝,他的儿子夏启,早就在其生产暗中积聚了强大的势力,突然杀掉了大禹生前根据部落联盟的决议,指定的接班人伯益,自立为王。自此,我国远古时代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夏王朝的“家天下制”取代。人类历史进入到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统治时代。根据流行的说法,夏王朝的第一个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但是,根据九五科技攻关项目,2000年正式颁布的《夏商周三代年表》却说:“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王朝。”不管他们父子到底谁是夏王朝的开辟者,我国历史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原大地正在发生着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之时,楚国的先民在做什么?他们与天斗,与地斗的栖息繁衍场所在哪里?他们是与夏王朝一起迈入到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正式组建了国家,还是仍然步履蹒跚地走在部落联盟的羊肠小径之上呢?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重黎和吴回由于掌握了取火,用火,保存火的先进技术,对部落的生存作出了巨大贡献,被部落联盟的首领,命之为“祝融”。在本书第一篇《根在北方》一文,我们已经对楚国先民重黎,吴回两兄弟先年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帝喾”的“火正官”进行了介绍。我们在此,要进一步向读者明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重黎,吴回两兄弟所领导的楚国先民们的部落,也在发展壮大。因其两个人都曾被帝喾命之为“祝融”,所以,后人们把由他们繁衍壮大的部落以“祝融”名之,统称为“祝融部落”。当然,这个部落既有自己的土著居民,也一定有臣服其他部落,并将其融合的居民。
在楚国人史前的族谱系中,祝融是个重要的人物,除了颛顼帝外,几乎无人与之相提并论。最早记载祝融传说的历史文献,是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郑语》,书中所载了周幽王时期的周朝史官史伯,在周幽王末年,和郑桓公的一段对话:“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此外,战国时赵国史学家撰写的,以记载从黄帝开始,到春秋战国时代,诸候国君和卿大夫承继关系及氏姓和族系的史书《世本》也对祝融的传说有记载。《世本》记彭中说:“颛顼娶于胜渍氏之子,谓女禄,是牛老童。颛顼生僻。儒生卷章。卷章生黎。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老童生重黎及吴回,生陆终。”
祝融部落不断生殖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时代,正是夏王朝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王朝,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年代。对此,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据《竹书纪年》载:“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国语•郑语》亦云:“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史记·孙子吴起传》也记载:“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也。”由此可见,祝融部落与夏王朝的关系十分紧密,在夏王朝兴起之时,依附于夏族。
郭沫若先生在他编著的《中国史稿》第142面指出:“夏人的中心活动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没黄河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南接湖北,北入河北,和其他的氏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而考古和相关文献资料也证实,夏朝的中心地区就在今天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颍河上游伊洛河流域和黄河北岸的古济水流域。而文献记载中所记载的大禹的都城阳城,很可能就是近年来在河南登封县告成镇王城岗发现的古城址。大禹之后的几任夏王所建立的都城斟寻、阳翟也可能都在这一带。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开疆启土规模的扩大,夏朝后来将东面的疆土,一直扩展到了了河南东部的黄河下游地区,其势才也南及江汉以北,东近淮泗流域。后来,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就是在这一区域发展兴盛起来的。
那么,奉重黎,吴回为先祖的“祝融部落”,他们此时的活动地区在哪里呢?对此,《左传•昭公十七年》给予了答复:“郑,祝融之虚也。”成书于汉代的《汉书•地理志》也说:“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由此可见,此时的祝融部落,仍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只不过,他们随着岁月的更替,和部族的发展,在你争我斗的冷兵器时代,已经离开了当初的所居之地,从山东、河南的交接之处迁徒到了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而这个地方的中心区域已经被夏王朝囊括。面对这个组织建全,军队强大,国力昌盛的强大国家,仍然处于氏族联盟状态下的“祝融部落”,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胆量和实力,与之交锋的。他的唯一选择只有两个字:“臣服!”除了臣服,他别无选择。否则,夏王朝的虎狼之师,就会潮水般涌入。祝融部落的先民们,早就从有扈氏的失败中得出了应如何与强大的夏王朝处理好关系的结论。当年,夏启威杀伯益,篡权自立,其他部落都表示同意,唯有有扈氏强烈不满,大发牢骚,大放厥词,夏启举兵平乱,有扈氏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战争的创伤让数代人偿尽了苦头。
与夏王朝建立起了臣服关系的楚国先民们,暂时的生活在安宁与祥和之中。和平状态之下,人类的生殖与繁衍的速度是惊人的!这种惊人的速度,绝不亚于新中国建立后,现代中国人的生殖速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口仅有6亿,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末期,中国人口竟然陡然膨胀到了十三亿!
那么,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祝融部落”的生殖情况到底如何呢?《史记 ·楚世家》在综合《世本•帝系》、《大戴礼记•帝系》等古代史书的记载后,给出的答案是:“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
“春种一粒种,秋收万颗芽!”人类的繁衍方式,并不是单纯的一生二,二生四……完全是以几何级的倍数在增长。基数越大,速度越是惊人,繁衍出的后裔的数量和规模就越庞大。尽管吴回只生下了一个儿子陆终,但陆终的生殖力量远远超过他的父亲吴回,他在与鬼方氏女子的温柔缠绵中,一口气生下了六个儿子,分别叫: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季连。六个儿子,长大了就是六个大家庭。若干年后,就是六个氏族,再过若干年后,就是六个部落联盟。这六个部落联盟,在中原大地,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通过各种不同的形态,或者是如藤蔓植物,在潜滋暗长中,向夏王朝控制的中心地带偷偷地攀爬,扎根,或者如秋后的蒲公英,在风力的传送下,飞向四面八方去开花结果。总之,待到来年的春天,又是一遍生机盎然的景像。
不过,对于陆终生下六子,产生出六个氏族和部落的说法。《国语•郑语》却有不同意见。书中写道:“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自此,“祝融八姓”的说法不径而走,而且《国语·郑语》所记载的“祝融八姓”与《史记·楚世家》记载的“陆终六子”也不大相同。如前所述,“陆终六子”为:昆吾,参胡,彭祖,郐人,安,季连。而为“祝融八姓”的记载却是: ①己姓,包括昆吾、苏、顾、温、董;②董姓,包括鬷夷、豢龙;③彭姓,包括彭祖、豕韦、诸稽;④秃姓,包括舟人;⑤妘姓,包括邬、郐、路、偪阳;⑥曹姓,包括邹、莒;⑦斟姓,无后;⑧芈姓,包括夔、越、蛮芈、荆。
到底谁是谁非?我们还是来看历代史学家们给出的分析吧!
韦昭在为《国语•郑语》作注时,认为“祝融八姓”中第二姓董姓为第一姓己姓之别;第四姓秃姓为第三姓彭姓之别;第七姓斟姓为第六姓曹姓之别。也就是说,董、秃、斟是从己姓、彭姓、曹姓中分离出来的。这样,“祝融八姓”实际上只有五姓。但东汉宋衷注《世本》则说“参胡,国名,斟姓,无后”,认为“陆终六子”中第二子参胡是“祝融八姓”中第七姓斟姓。可见韦昭认为斟姓是从第六姓曹姓中分离出来的说法不确。宋衷比韦昭所处的时代早,应以宋说为是。这样,“陆终六子”与“祝融八姓”实际上是一致的。因此,当代楚文化研究专家张正明先生在他所著的《楚史》的第20页认为:“这是并世共存的一个族系的两张名单。”客观而言,张正明先生的说法很有道理。流传于世的许多文献典籍,和不断出土的青铜铭文和楚简,都证明了这个说法的正确。《左传•昭公十二年》中记载了楚灵王的一句话,他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明确告诉我们,“祝融八姓”和“陆终六子”都有的昆吾,是楚国人的先祖。据中华书局出版,由罗振玉先生编撰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介绍,青铜器《邾公釛钟》上刻有铭文:“陆终之孙邾公釛作厥和钟。”铭文上的“邾公”是安的儿子,而安就是陆终的第五个儿子,所以说,“邾公”就是陆终的孙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祝融八姓”是在“陆终六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陆终所生下的六个儿子,其后代在文化的交融和氏族发展的进程中,面对不同的环境,分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最后演进成了八个部落,虽管这八个部落,各自用不同的姓来标明自己的祖先的出处。但却永远也改变不了他们源自共同祖先“祝融”和事实。所以,史家们将他们统称为“祝融八姓”也就不足为奇了。现代学者马世之先生在其1995年出版的专著《中原楚文化研究》一书中,对祝融八姓的问题进行过深入浅出的,认真细致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有功夫可以找来看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祝融八姓”所涉及的后代,在夏代,分别居住在哪里呢?楚文化研究专家傅斯年、王玉哲和李学勤三位先生对此进行了辛勤研究。三人的研究成果,除对于“芈姓”,也就是后来直接发展为楚国王族的这支先民的地望有些分歧外,其他大多相同。总的来讲,就是:
第一姓“已姓”:“昆吾”分布在今天河南省许昌县境和河北的濮阳县;“苏”分布在今河南温县附近;“顾”或是分布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五十里,或是位于今河南源武县;“温”位于今河南温县。
第二姓“董姓”中涉及的“鬷夷、豢龙”,现在还不知到在哪里,可能距今山东定陶县不远。
第三姓“彭姓”:“彭祖”在今江苏铜山县;“豕韦”在今河北濮阳一带;“诸稽”在今河南嵩县西南。
第四姓“秃姓”:“舟人”在今河南温县左右。
第五姓“妘姓”:“邬”在今河南偃师县境内;“郐”在今河南密县东;“路”还不知在哪。“偪阳”在今山东峄县南。
第六姓“曹姓”:“邹”即“邾”,在今山东邹、滕、峄三县境;“莒”在今山东莒县。
第七姓“斟姓”:王先生认为在河南靠近洛水处。
第八姓“芈姓”:“夔、越、蛮芈、荆”在今江汉地区。
从以上所述的研究中可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祝融八姓”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区域:一个区域位于今河南一大部(许郑地区)和河北顶南一小部(卫地);一个区域位于今山东西南地区(曹滕地区)和江苏西北一部(彭地);一个区域在今江汉地区。这个区域的居民,如前文中涉及到的西周末期的周王朝史史官史伯所言,芈姓早就迁到这里,建立起了名为“楚”的诸候国了。
以上分析也再次从侧面证实了《左传》中“郑,祝融之虚也”一句的正确,充分说明,“祝融八姓”政治经济活动的大舞台仍然大部分还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夏王朝保持着或亲或间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至于那些眼睛不亮,不识时务的人,一定会在绵绵长达四百多年的夏王朝残酷的打击了烟消云散,在历史的长空中作为寥寥清烟了。
在公元前21世纪,远古时代的中国,在现在称之为中原的大地上,正在上演一场翻于覆地社会变革。
因治水有功,以“禅让制”继任古代圣君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大禹去逝,他的儿子夏启,早就在其生产暗中积聚了强大的势力,突然杀掉了大禹生前根据部落联盟的决议,指定的接班人伯益,自立为王。自此,我国远古时代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夏王朝的“家天下制”取代。人类历史进入到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统治时代。根据流行的说法,夏王朝的第一个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但是,根据九五科技攻关项目,2000年正式颁布的《夏商周三代年表》却说:“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王朝。”不管他们父子到底谁是夏王朝的开辟者,我国历史进入到了阶级社会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原大地正在发生着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之时,楚国的先民在做什么?他们与天斗,与地斗的栖息繁衍场所在哪里?他们是与夏王朝一起迈入到了阶级社会的门槛,正式组建了国家,还是仍然步履蹒跚地走在部落联盟的羊肠小径之上呢?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重黎和吴回由于掌握了取火,用火,保存火的先进技术,对部落的生存作出了巨大贡献,被部落联盟的首领,命之为“祝融”。在本书第一篇《根在北方》一文,我们已经对楚国先民重黎,吴回两兄弟先年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帝喾”的“火正官”进行了介绍。我们在此,要进一步向读者明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重黎,吴回两兄弟所领导的楚国先民们的部落,也在发展壮大。因其两个人都曾被帝喾命之为“祝融”,所以,后人们把由他们繁衍壮大的部落以“祝融”名之,统称为“祝融部落”。当然,这个部落既有自己的土著居民,也一定有臣服其他部落,并将其融合的居民。
在楚国人史前的族谱系中,祝融是个重要的人物,除了颛顼帝外,几乎无人与之相提并论。最早记载祝融传说的历史文献,是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郑语》,书中所载了周幽王时期的周朝史官史伯,在周幽王末年,和郑桓公的一段对话:“且重、黎之后也,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此外,战国时赵国史学家撰写的,以记载从黄帝开始,到春秋战国时代,诸候国君和卿大夫承继关系及氏姓和族系的史书《世本》也对祝融的传说有记载。《世本》记彭中说:“颛顼娶于胜渍氏之子,谓女禄,是牛老童。颛顼生僻。儒生卷章。卷章生黎。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老童生重黎及吴回,生陆终。”
祝融部落不断生殖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时代,正是夏王朝建立我国第一个奴隶王朝,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年代。对此,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据《竹书纪年》载:“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国语•郑语》亦云:“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史记·孙子吴起传》也记载:“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也。”由此可见,祝融部落与夏王朝的关系十分紧密,在夏王朝兴起之时,依附于夏族。
郭沫若先生在他编著的《中国史稿》第142面指出:“夏人的中心活动地区,西起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没黄河东至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的地方,南接湖北,北入河北,和其他的氏族部落形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而考古和相关文献资料也证实,夏朝的中心地区就在今天河南西部嵩山附近的颍河上游伊洛河流域和黄河北岸的古济水流域。而文献记载中所记载的大禹的都城阳城,很可能就是近年来在河南登封县告成镇王城岗发现的古城址。大禹之后的几任夏王所建立的都城斟寻、阳翟也可能都在这一带。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开疆启土规模的扩大,夏朝后来将东面的疆土,一直扩展到了了河南东部的黄河下游地区,其势才也南及江汉以北,东近淮泗流域。后来,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就是在这一区域发展兴盛起来的。
那么,奉重黎,吴回为先祖的“祝融部落”,他们此时的活动地区在哪里呢?对此,《左传•昭公十七年》给予了答复:“郑,祝融之虚也。”成书于汉代的《汉书•地理志》也说:“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由此可见,此时的祝融部落,仍然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只不过,他们随着岁月的更替,和部族的发展,在你争我斗的冷兵器时代,已经离开了当初的所居之地,从山东、河南的交接之处迁徒到了今天的河南新郑一带。而这个地方的中心区域已经被夏王朝囊括。面对这个组织建全,军队强大,国力昌盛的强大国家,仍然处于氏族联盟状态下的“祝融部落”,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胆量和实力,与之交锋的。他的唯一选择只有两个字:“臣服!”除了臣服,他别无选择。否则,夏王朝的虎狼之师,就会潮水般涌入。祝融部落的先民们,早就从有扈氏的失败中得出了应如何与强大的夏王朝处理好关系的结论。当年,夏启威杀伯益,篡权自立,其他部落都表示同意,唯有有扈氏强烈不满,大发牢骚,大放厥词,夏启举兵平乱,有扈氏几乎遭受了灭顶之灾。战争的创伤让数代人偿尽了苦头。
与夏王朝建立起了臣服关系的楚国先民们,暂时的生活在安宁与祥和之中。和平状态之下,人类的生殖与繁衍的速度是惊人的!这种惊人的速度,绝不亚于新中国建立后,现代中国人的生殖速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人口仅有6亿,但是到了九十年代末期,中国人口竟然陡然膨胀到了十三亿!
那么,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祝融部落”的生殖情况到底如何呢?《史记 ·楚世家》在综合《世本•帝系》、《大戴礼记•帝系》等古代史书的记载后,给出的答案是:“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
“春种一粒种,秋收万颗芽!”人类的繁衍方式,并不是单纯的一生二,二生四……完全是以几何级的倍数在增长。基数越大,速度越是惊人,繁衍出的后裔的数量和规模就越庞大。尽管吴回只生下了一个儿子陆终,但陆终的生殖力量远远超过他的父亲吴回,他在与鬼方氏女子的温柔缠绵中,一口气生下了六个儿子,分别叫: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季连。六个儿子,长大了就是六个大家庭。若干年后,就是六个氏族,再过若干年后,就是六个部落联盟。这六个部落联盟,在中原大地,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通过各种不同的形态,或者是如藤蔓植物,在潜滋暗长中,向夏王朝控制的中心地带偷偷地攀爬,扎根,或者如秋后的蒲公英,在风力的传送下,飞向四面八方去开花结果。总之,待到来年的春天,又是一遍生机盎然的景像。
不过,对于陆终生下六子,产生出六个氏族和部落的说法。《国语•郑语》却有不同意见。书中写道:“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自此,“祝融八姓”的说法不径而走,而且《国语·郑语》所记载的“祝融八姓”与《史记·楚世家》记载的“陆终六子”也不大相同。如前所述,“陆终六子”为:昆吾,参胡,彭祖,郐人,安,季连。而为“祝融八姓”的记载却是: ①己姓,包括昆吾、苏、顾、温、董;②董姓,包括鬷夷、豢龙;③彭姓,包括彭祖、豕韦、诸稽;④秃姓,包括舟人;⑤妘姓,包括邬、郐、路、偪阳;⑥曹姓,包括邹、莒;⑦斟姓,无后;⑧芈姓,包括夔、越、蛮芈、荆。
到底谁是谁非?我们还是来看历代史学家们给出的分析吧!
韦昭在为《国语•郑语》作注时,认为“祝融八姓”中第二姓董姓为第一姓己姓之别;第四姓秃姓为第三姓彭姓之别;第七姓斟姓为第六姓曹姓之别。也就是说,董、秃、斟是从己姓、彭姓、曹姓中分离出来的。这样,“祝融八姓”实际上只有五姓。但东汉宋衷注《世本》则说“参胡,国名,斟姓,无后”,认为“陆终六子”中第二子参胡是“祝融八姓”中第七姓斟姓。可见韦昭认为斟姓是从第六姓曹姓中分离出来的说法不确。宋衷比韦昭所处的时代早,应以宋说为是。这样,“陆终六子”与“祝融八姓”实际上是一致的。因此,当代楚文化研究专家张正明先生在他所著的《楚史》的第20页认为:“这是并世共存的一个族系的两张名单。”客观而言,张正明先生的说法很有道理。流传于世的许多文献典籍,和不断出土的青铜铭文和楚简,都证明了这个说法的正确。《左传•昭公十二年》中记载了楚灵王的一句话,他说:“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明确告诉我们,“祝融八姓”和“陆终六子”都有的昆吾,是楚国人的先祖。据中华书局出版,由罗振玉先生编撰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介绍,青铜器《邾公釛钟》上刻有铭文:“陆终之孙邾公釛作厥和钟。”铭文上的“邾公”是安的儿子,而安就是陆终的第五个儿子,所以说,“邾公”就是陆终的孙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祝融八姓”是在“陆终六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陆终所生下的六个儿子,其后代在文化的交融和氏族发展的进程中,面对不同的环境,分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最后演进成了八个部落,虽管这八个部落,各自用不同的姓来标明自己的祖先的出处。但却永远也改变不了他们源自共同祖先“祝融”和事实。所以,史家们将他们统称为“祝融八姓”也就不足为奇了。现代学者马世之先生在其1995年出版的专著《中原楚文化研究》一书中,对祝融八姓的问题进行过深入浅出的,认真细致的研究,对于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读者,有功夫可以找来看看,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祝融八姓”所涉及的后代,在夏代,分别居住在哪里呢?楚文化研究专家傅斯年、王玉哲和李学勤三位先生对此进行了辛勤研究。三人的研究成果,除对于“芈姓”,也就是后来直接发展为楚国王族的这支先民的地望有些分歧外,其他大多相同。总的来讲,就是:
第一姓“已姓”:“昆吾”分布在今天河南省许昌县境和河北的濮阳县;“苏”分布在今河南温县附近;“顾”或是分布在今山东范县东南五十里,或是位于今河南源武县;“温”位于今河南温县。
第二姓“董姓”中涉及的“鬷夷、豢龙”,现在还不知到在哪里,可能距今山东定陶县不远。
第三姓“彭姓”:“彭祖”在今江苏铜山县;“豕韦”在今河北濮阳一带;“诸稽”在今河南嵩县西南。
第四姓“秃姓”:“舟人”在今河南温县左右。
第五姓“妘姓”:“邬”在今河南偃师县境内;“郐”在今河南密县东;“路”还不知在哪。“偪阳”在今山东峄县南。
第六姓“曹姓”:“邹”即“邾”,在今山东邹、滕、峄三县境;“莒”在今山东莒县。
第七姓“斟姓”:王先生认为在河南靠近洛水处。
第八姓“芈姓”:“夔、越、蛮芈、荆”在今江汉地区。
从以上所述的研究中可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祝融八姓”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区域:一个区域位于今河南一大部(许郑地区)和河北顶南一小部(卫地);一个区域位于今山东西南地区(曹滕地区)和江苏西北一部(彭地);一个区域在今江汉地区。这个区域的居民,如前文中涉及到的西周末期的周王朝史史官史伯所言,芈姓早就迁到这里,建立起了名为“楚”的诸候国了。
以上分析也再次从侧面证实了《左传》中“郑,祝融之虚也”一句的正确,充分说明,“祝融八姓”政治经济活动的大舞台仍然大部分还是在黄河流域的中原。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夏王朝保持着或亲或间的关系。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就明确地告诉我们:“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至于那些眼睛不亮,不识时务的人,一定会在绵绵长达四百多年的夏王朝残酷的打击了烟消云散,在历史的长空中作为寥寥清烟了。
前一篇:夏墟、唐风、晋都在晋南
后一篇:河东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