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穿戴档》看清宫服饰

标签:
穿戴档服饰东珠祭服房宏俊斋戒牌朝珠皇朝礼器图式杂谈 |
分类: 闲来漫谈 |
咸丰四年五月二十七日
夏至,祭地于方泽坛。是日拜斗。
上戴绒草面线缨苍龙教子正珠珠顶冠(缀珠重一钱九分),穿黄直地纳纱织锦纱边朝袍、石青直地纱纳绣洋金金龙褂,戴金镶松石斋戒牌,戴东珠朝珠(系自鸣钟),束金镶珠琥珀四块瓦方祭带,穿蓝缎凉里皂靴。至坛内更衣幄次,珠顶冠下来,换戴轻凉绒缨朝冠。至坛内祭毕,至斋宫,朝冠、朝袍、金龙褂、斋戒牌、朝珠、方祭带、蓝皂靴下来,换戴万丝生丝缨冠(缀珠重一钱九分),穿蓝葛纱袍、石青葛纱褂,戴菩提朝珠(系内殿),束白玉钩马尾钮带,穿青缎凉里皂靴。至雍和宫等处拜佛毕,至大和斋办事、进早膳、见大人毕,至火神庙拈香毕,还养心殿,朝珠下来,换酱色葛纱衫。
……
戌正三刻,更换蓝直地纱袍,绣石青芝地纱金龙褂,戴伽楠香朝珠(系内殿)。至明殿拜斗毕,还后殿,朝珠、金龙褂下来。
光绪二十年五月十八日
夏至,祭地于方泽坛。
上戴清凉绒缨朝冠,穿黄直径地纱朝袍,石青直径地纱金龙褂,戴斋戒牌,戴东珠朝珠,束金镶珠琥珀四块瓦方祭带,穿石青缎凉里皂靴,丑正二刻外请,至坛内,祭毕,至斋宫小金殿,朝冠、朝袍、斋戒牌、朝珠、朝带、皂靴下来……
清宫的《穿戴档》为太监逐日登记皇帝穿戴的原始档案,其内容从清初一直持续到清末。根据档案,可知一日之内皇帝在各种场合的穿戴情况,有的甚至能精确到某时某刻。《穿戴档》是皇帝在日常生活中实际穿戴的反映,是对当时典章制度的重大补充。透过《穿戴档》,我们可以看出,平日的拈香、拜斗等,皇帝的穿戴为常服袍、龙褂、朝珠、常服冠;而在祭祀圜丘、太庙等重大祭礼前拜佛时,皇帝则穿朝服:朝袍、衮服、朝珠、朝带、朝靴等,但头戴吉服冠,拜完后再换上朝冠前去祭祀,这些都是通过《穿戴档》才了解到的细节。还有很多服饰,典章有其专门名称,但在日常穿戴中却另有称呼,如吉服冠习称“正珠珠顶冠”,衮服习称“金龙褂”,常服冠以材质命名(“天鹅绒缎台冠”“白罗面生丝缨冠”“万丝生丝缨冠”)等等。
http://s2/middle/4d40cc3dga8526982f051&690
雍正帝读书像,头戴吉服冠(正珠珠顶冠),身穿吉服袍
http://s8/middle/4d40cc3dga853044d5887&690
皇帝冬吉服冠(正珠珠顶冠)
皇帝的吉服冠在《穿戴档》中一般都称为“正珠珠顶冠”(由金托上缀东珠的珠顶得名)。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叙述民国二年元旦,民国政府派人到宫中给溥仪拜年时,其穿戴是“穿上金龙袍褂,戴上珠顶冠,挂上朝珠”,可见“正珠珠顶冠”是皇帝吉服冠在日常生活中普遍的称呼。正珠在清代就是东珠,东珠朝珠在《穿戴档》中也常被称为“正珠朝珠”。
http://s6/middle/4d40cc3dg773b71eada95&690
清金嵌东珠龙形帽饰
http://s14/middle/4d40cc3dga852745639ad&690
皇帝朝冠顶上所嵌之东珠
关于东珠,《鸡林旧闻录》载:“东珠生蛤中,吉省江河巨流皆产此,尤以牡丹江上游为多,宁安府城南,并有珍珠河之称,但色多带绀黛少浑圆,中半常现一纹,多佳者则光彩晶莹,亦远胜南省之产物。”《吉林通志》亦载:“东珠出混同江及乌拉、宁古塔等河中,匀圆莹白,大可半寸,小者亦如菽粒。”东北各江河川泽,皆出产东珠。是以一因东珠的确色美,久已为贡品;二因其出于满洲龙兴之地,且女真旧有采珠之俗,为示遵守关外遗制,因此清室以东珠为贵。
http://s5/middle/4d40cc3dga8528c8d8e94&690
《皇朝礼器图式》皇帝冬朝服图
http://s5/middle/4d40cc3dga8527ccd9f04&690
四色祭服
http://s4/middle/4d40cc3dga8528033e243&690
清早期黄色织金缎彩云金龙纹夹朝袍
关于“朝、祭所御”的袍服,故宫的房宏俊先生曾做过研究,其指出,《穿戴档》于不同时期有很大变化,在现存清初至清末的280多册档案(包括衣服档、包袱档)中,自清初至道光八年(1828),朝服、圆朝带与祭服、方祭带,记载详细,区分明确。道光九年至三十年(1829—1850),《穿戴档》空缺无存不可考,使人们对这20多年的变故茫然无知。更有甚者,从咸丰元年始,祭服竟然在《穿戴档》中突然消失。此后部分的档案中,无论皇帝亲郊飨庙还是御殿朝贺,所御之服统称“朝袍”或“朝服”,只在极个别的档案中还偶然可见关于“方祭带”的零星记载。房宏俊先生并指出:1、就明黄色朝服而言,衣袖颜色是判断皇帝“朝、祭所御”的唯一标志,衣袖同色,“袖从衣色”的则为祭服,衣袖异色的则为朝服。2、“朝、祭所御”的袍服,在称谓上当有“朝服”和“祭服”的严格区别。3、从现存实物看,明黄、蓝、红和月白四色祭服的制作工艺均优于朝服。4、无论朝服还是祭服,并非清帝逢朝遇祭必穿的服装,它还受朝祭之等级规模、黄道吉凶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http://s16/middle/4d40cc3dga852922e9a5f&690
《皇朝礼器图式》皇帝衮服图
http://s16/middle/4d40cc3dga8528474602f&690
清乾隆石青直地纱纳四团金龙单衮服
(金)龙褂,为皇帝所用的外褂,石青色,圆领对襟,两肩和胸背各缀有团龙圆补。乾隆年间正式定称为“衮服”,但从档案如宫中《穿戴档》、《三织造缴回档》等当中可知,“衮服”为典章中的名称,一般仍习称为“龙褂”。
朝袍、吉服袍一般不单穿,外面要罩件外褂,皇帝罩的就是衮服(龙褂),诸臣罩的是补褂,很多乾隆的纪实性绘画都是龙袍龙褂的穿戴。《大清会典》、《穿戴档》中的例子也多,如《大清会典》:“皇帝御龙袍衮服”,“更换龙袍龙褂”,“皇帝龙袍衮服乘舆出宫”。《穿戴档》:“咸丰四年六月初九,万寿圣节,上……穿绛色……金龙袍、石青……金龙褂……;七月初七,七夕令节,上……穿……金龙袍、……金龙褂……”。
龙褂(衮服)的穿用场合在《大清会典》、《皇朝礼器图式》等典章制度中似乎未作明确规定,有的服饰史书中介绍龙褂为“用于皇帝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场合”,这有欠全面。其穿用场合可归纳为:皇帝穿朝服时,一般于朝袍之外均罩有龙褂,十一月一日至次年正月十五日,以端罩(一种翻毛外褂)代替龙褂;穿龙袍(吉服袍)时,罩于龙袍之外;又,从《穿戴档》中可知,龙褂亦可罩于常服袍外,多用于拜斗、拈香等场合,拜前穿上,拜后就换了,应是有场合的限制。
房宏俊先生曾言,判断皇帝所穿的是什么,要以穿在最外面的为准。首先,常袍外套龙褂,不能说穿的常服,只能说是礼服。皇帝不能光身穿某类衣服(这和朝袍外套龙褂不是一个概念)。其次,龙褂的属性是双重的,它既属礼服又属吉服。
http://s8/middle/4d40cc3dga85294a5f4f7&690
斋戒牌
逢斋戒日期,百官各以小牙牌一副,上刻“斋戒”字样,挂在胸前,叫做斋戒牌。斋戒牌是清代皇帝及文武官员祭祀时挂于身上的警示牌。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皇帝认为内外大小官员虽设斋戒牌于官署,但恐言动起居之际稍有懈慢,故酌定斋戒牌的样式,缩小尺寸,谕令各官员将斋戒牌佩于心胸之间,并得彼此观瞻,以期简束身心,竭诚致敬,不稍放逸。
《旧京琐记》载:“有祀典,先期斋戒,或二日,或一日,视典之大小为差。宫中设牌于宫门外,外省官厅各于仪门外供之。内廷自帝后下及妃御、宫监、内廷行走官员,各以小牙牌一,上刻斋戒字,挂于胸前,曰斋戒牌。”《大清会典则例》载:“内外大小官员虽设斋戒牌于官署,但恐言动起居之际稍有亵慢,即非致斋严肃之义。考明代祀典,凡陪祀及执事之人有悬祀牌之例,今酌定斋牌之式,令陪祀各官佩着心胸之间,使触目警心,恪恭罔懈,并得彼此观瞻,益加省惕。”
http://s6/middle/4d40cc3dga852975f0e35&690
《皇朝礼器图式》皇帝朝珠图
http://s8/middle/4d40cc3dga852992bfb47&690
朝珠示意图
朝珠源自佛教的数珠,为清代君臣命妇挂在颈项垂于胸前的饰物,其由108颗珠子贯穿而成。清制,下及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官员或命妇﹐与京堂、翰、詹、科道﹑侍卫﹑礼部﹑国子监﹑太常寺﹑光禄寺﹑鸿胪寺部分所属官员﹐才得垂挂朝珠。因其身份地位、着戴场合的不同,朝珠所用的珠料和绦色各异。
一挂朝珠通常由数个构件组成。“佛头塔”,就是朝珠最上面一颗大珠(佛头)下所连接的塔形饰物,佛头塔下连接有大体呈圆形的饰物一块,这个叫“背云”,“背云”下连接一颗坠角,“背云”和坠角都是垂在后背的。“珊瑚蝠”是背云上下用珊瑚雕刻成的蝙蝠状小饰物,取吉祥之义,这个并非朝珠一定得有的构件。“纪捻”,就是朝珠上那另外挂下来的三串小珠子(清人朝珠来自念珠,“纪捻”其实是念珠上的计数器),三串珠子中两串在一侧,一串在另一侧,一般是男用朝珠的两串“纪捻”在左,女用朝珠的两串“纪捻”在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