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殷周革命论在日本

(2011-03-03 11:45:46)
标签:

殷周革命论

王国维

内藤湖南

贝冢茂树

谷川道雄

杂谈

分类: 倭国日本

中国最早的社会变革要算是殷周革命了。而最早明确的论述殷周革命意义的,又当属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他认为殷以前各王朝(五帝、夏、殷)的首都都位于东方的黄河下游流域,而周则是兴起于西方黄河上游而灭殷的。这一胜利具有西方文化战胜东方文化的意义。总之,王氏认为殷周革命不仅仅是王朝革命,还是一种文化革命。

王氏还把这一文化革命的内容视为殷周两王朝在制度上的差异。首先,殷以前是嫡庶不分,实行兄终弟及继承制,而周则不然,确立了父子相承与嫡庶制。嫡庶制又进一步产生了殷代未曾有过的宗法、丧服等制度和封建制,于是确立了君臣名分关系。另外,宗庙制和同姓不婚制也都是在周代才确立的。王氏所指出的这些周代制度原则,对后来中国的礼制有过长期的规定作用。总之,王氏认为周代为中国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在这个意味上他将殷周之际视为文明的分期界限。

对王氏的观点,内藤湖南极为重视并进一步评价指出:殷周两制度的变化不仅仅是王朝交替所造成的政治事件,还必须看到其中所反映的时代的进化(《支那上古史》,《内藤湖南全集》卷十)。因此,在内藤看来,与其将殷与周割裂看待的话,不如看到其中的连续和发展。内藤还认为殷文化虽然相当先进,但是也有其堕落倾向的另一面,作为异民族的周正是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发达的殷文化的。

继内藤之后,对王国维说从实证的角度加以修正的人是贝冢茂树。贝冢虽对王氏殷周革命乃东西文化之交替的观点基本接受,但同时又指出殷废墟时代的殷文化中也有东西文化之综合的特点。此外,还提出了父子相承法、封建制等在殷代就有所萌芽的观点。总之,贝冢说也主张殷周的交替并非相互地割裂,而应从继承和发展的观点予以把握(《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

对于殷周革命,谷川道雄则认为,殷周革命为中心的时期,产生了中国文化的巨大飞跃,这是不可否认的史实。关于这一飞跃的性质,简言之正如王氏所指出的继承法的变化所显示的那样,是脱离原始氏族社会的飞跃。这种倾向在殷王朝虽然已经有所存在,但毕竟尚未成为决定性的事物,所以当时的国家还具有强烈的神政特征。与此相对而言,周代用礼制使人的社会生活规范化,从而巩固了以伦理主义为特征的中国文化的基础。然而,若从社会结构论的角度来说,殷至周的飞跃,还不能说一定就是对氏族制的否定。周礼并不是抽象的观念,它应该是一种用来约束宗族内外秩序的现实的规范。与其说是氏族制的瓦解,不如说是由于礼制而使氏族制秩序化、强化、普遍化了。如上所述,继承法、祭祀法、封建法、婚姻法等等,无不处于维护并强化父系氏族的目的。换言之,礼制意味着氏族制文明形态的出现,若以封建制为例而论,它是将氏族制社会原理的血缘性上升为政治原理的产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