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忽必烈汗的世界——元代中国艺术展(三)

标签:
大都会蒙元缂丝纳石失撒答剌欺辫线袄杂谈 |
分类: 闲来漫谈 |
宋代,为缂丝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宋代缂丝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书画为蓝本制作的纯艺术性的观赏性缂丝。宋代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绘画艺术首屈一指,对当时缂丝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观赏性缂丝可分为装裱用缂丝、摹缂书画作品的纯艺术缂丝。以现存实物观察宋代观赏性缂丝可分为花鸟、山水、宗教人物等种类。
http://s14/middle/4d40cc3dg922d93b716ad&690
元 缂丝紫汤鹅戏莲片
米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http://s15/middle/4d40cc3dg922d95a836de&690
元 缂丝紫汤鹅戏莲片细部
缂丝发展到元代,实用性缂丝与观赏性缂丝同步发展,其中服装、日用品等实用性缂丝比重上升。元代缂织技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与宋相比有所变化。首先是材料。经线开始不加捻或弱捻,尤其是在模仿绘画制作的观赏用作品中更加明显,因此织物表面没有“瓦楞地痕”,平整细腻。金线使用大量增加,小面积勾勒轮廓或用于重要部位。其次是品种和题材的扩大。实用品种比重上升,观赏用缂丝中肖像、神话故事、宗教人物类题材发扬光大。元代服用缂丝的工艺特点,可通过经纬线密度、丝线加捻情况及缂织技法等来反映。元代服用缂丝的经线相对较粗,密度也较小,经线数在100~200根/10cm;纬线则普遍在 400~700根/10cm。元代服用缂丝的经线大多加捻,这样使得经线更加粗厚,在经线之间出现纵向的凸起痕迹,俗称“瓦楞地痕”。元代继承宋代以来的缂织技法:平缂、钩缂、搭梭、长短戗、木梳戗等,其中木梳戗的使用最普遍,在宋代的基础上从长度、密度上变化自如,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程度。
http://s14/middle/4d40cc3dg922da92e179d&690
元缂丝残片,应该是衣服云肩部位
元代实用性缂丝现存实物可见于1955年北京西长安街双塔庆寿寺出土的莲塘鹅戏缂丝、1970年新疆盐湖古墓出土的缂丝牛皮靴、1978年内蒙古明水墓出土的缂丝紫汤荷花靴套、英国私人收藏的缂丝玉兔云肩残片和缂丝鸾凤云肩鹿纹肩襕残片、英国私人收藏的缂丝鸾凤折枝花卉辫线袄残片、米国私人收藏有缂丝云龙戏珠云肩残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的莲塘鹅戏缂丝、克利夫兰美术馆收藏的缂丝云龙戏珠残片和缂丝蒲葵花行狮残片
元代织绣有很大发展,如缎(纻丝)的成熟和普及,改变了高档丝绸品种的格局。《咸淳临安志》载“纻丝,染丝所织诸颜色者,有织金、闪褐、间道等类”。纻丝在元代明显是指缎织物。纻丝有三种:织金指织入金线,闪褐指织入两色纬线,间道指不同色彩呈条状排列。纳石失和撒答剌欺的织造,使西方工艺传统在中国生根,丝绸图案展现出新的时代风貌。此外,还有织御容的创制、刺绣的发展。
http://s2/middle/4d40cc3dg922daef378d1&690
元 纳石失织金锦 米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纳石失的用途大体等同于一般丝绸,如裁造衣帽、帷幔、茵褥等,此外还用于大块缝缀于外衣。纳石失采用特结型的织锦组织,使用两组纬线,一组专门起地组织,与地纬交织,另一组专门固结作为花纹的金质纬线。这种金线通常将金箔贴在羊皮上切割而成。纳石失图案的主纹每取严格的对称形式,辅纹则一般精巧细密,还常以波斯文或阿拉伯文织出工匠的姓名等,有浓郁的伊斯兰艺术风格。
元 撒答剌欺 米国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http://s1/middle/4d40cc3dg922dbfff5bf0&690
元 撒答剌欺
米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撒答剌欺是中亚传统织锦,其历史相信不晚于6世纪末,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十分兴盛。虽然这种织锦得名于布哈拉(今乌兹别克)以北14英里的撒答剌村,但织造却几乎遍及整个粟特地区,进入7世纪后半期,团窼中严格对称的主题纹样已经成为撒答剌欺的图案形式。公元9世纪的撒答剌欺颇受拜占庭纺织艺术影响,为了向西方出口,采用拜占庭流行的对狮纹图案,不同的是,撒答剌欺的色条多为黄色,而拜占庭纺织物的色调多为绿色。
http://s4/middle/4d40cc3dg922dc46fee23&690
金 绿地捕雁纹织金锦 米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http://s13/middle/4d40cc3dg922dc757842c&690
海东青捕雁纹金褡子,辽金丝绸上用金的好尚为蒙元所承袭
http://s9/middle/4d40cc3dg922dcdb96bb8&690
海东青捕雁纹金褡子背面组织
http://s2/middle/4d40cc3dg922dd874b461&690
金 红地团龙纹织金锦
米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http://s9/middle/4d40cc3dg922dd943a898&690
织金锦局部
http://s13/middle/4d40cc3dg922ddad9d70c&690
织金锦局部
褡子,指一个块面。金褡子也就是一块块面积较小、形状(有方、圆、椭圆等形状)自由的散点饰金图案,比团窼纹样小得多。有织金、印金之属,其中印金可能较织金档次略低。褡子常见的题材为花卉,也有个别是动物纹样和祥云纹等。蒙古、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爱好加金织物,大概是因为北方寒冷少水,周围色彩比较单调,只有灿烂的金色才能像太阳光芒一样,给生活在广漠中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希望。
元代官营织染机构可分两类。一类由政府管理,主要供政府官员的丝绸耗费而生产,如工部下属的大都人匠总管府的纹锦总院、涿州罗局、别失八里局;另一类则隶属于皇后、太子及各贵族的翰耳朵,专为后宫或贵族生产,如为太子所设的储政院所属各类织染局、后妃中政院名下江浙等处财赋都总管及所属各织染局。而对于当时的织匠,陈高华把蒙元时期的匠户分为两类:一是在长期征伐中虏获的工匠及被抑逼充匠的俘虏;一是从民间签发来的工匠和原非工匠的百姓。又按匠户来源将其分为三类。西征掳掠来的重压穆斯林及其后裔;攻灭金国得到的中原人及其后裔;平定南宋得到的江南人及其后裔。
http://s16/middle/4d40cc3dg922de9c1321f&690
元 辫线袄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藏
http://s10/middle/4d40cc3dg922ded0bb209&690
辫线袄细部撒答剌欺
辫线袍为蒙元时期一种非常流行的男袍款式,其特点是在腰部用辫线或绢帛捻成的辫线密密钉绣,故称辫线袍或辫线袄。而辫线袍主要由两种材质搓捻而成,即绉纱何丝线。
关于辫线袍,彭大雅在《黑鞑事略》中载“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撬革,新以纻丝金线,色用红紫、绀绿,纹以日月龙凤,无贵贱等差。”徐霆注云:“正如古深衣之制,本只是下领,一如我朝道服。领所以谓之方领,若四方上领,则亦是汉人为之,鞑主及中书向上等人不曾着腰间密密打作细褶,不计其数,若深衣止十二幅,鞑人褶多尔。又用红紫帛捻成线横在腰上,谓之腰线,盖欲马上腰围,紧束突出,采艳好看。”
辫线的式样,虽然都是在腰部横线,亦有辫线和腰线两种名称,其做法也有直接作褶和用丝绸做线后再缀于衣服上等方式。腰线具体做法有三种方法:1、把自身本来的面料加以打褶而成;2、将丝线捻成;3、把丝绸裁剪后卷成。而袍的前后腰线的系结,从目前发现的实例看,有三种方式:1、纽襻式,系扣是辫线最多见的系结方式。2、系带式。3、扣带式,穿着时将带子穿入扣襻中打成结即可。
辫线袍与贴里是否指同样的衣服,现在没有依据证明,但根据目前在韩国服装界的研究成果表明,贴里当中把腰有横线的叫“腰线贴里”。贴里,又写作贴里、天益、天翼、裰翼和缀翼。其众多的异名,乃是出自同一译语的不同异写。贴里一名源自蒙古语“Terlig”,天翼直接借自蒙古语,而贴里则借自蒙古语的汉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