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波夫(1906—2002),日本山口县人,1930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东洋史学科。历任日本东方文化学院研究员、文部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上智大学教授、东海大学教授、古代东方博物馆馆长、日本学术会议会员、日本考古委员会委员长、泛亚细亚文化交流中心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内蒙古长城地带》、《欧亚大陆古代北方文化》、《骑马民族国家》、《亚洲民族与文化之形成》、《美术的诞生》、《亚洲文化史研究》等。
关于水稻农业传播的问题是研究日本民族形成问题的基础,前者的解决是解决后者的不可缺的前提。因此,江上波夫在研究日本民族起源的问题上首先对水稻农业传播作了一番考察。以狩猎采集生活为本的绳文式文化是怎样急剧地变为以水稻农业生活为基础的弥生式文化?究竟是文化主体发展的结果,还是外来的因素发挥了根本的作用?江上波夫认为,绳文时代以狩猎采集的经济一经发达之后,就自然地进入弥生时代水稻农业的生产经济阶段,这是无法承认的,并列举了以下的理由:
第一,依靠自然的狩猎采集经济转如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经济,一般说来应当看成重大的革命。无论狩猎采集经济怎样长期发展,也不会自然地推移到农业和畜牧的生产经济水平。发生这样的变化需要革命的时机。但在绳文时代的后期或末期,日本列岛是否有过使那样的变革成为必然的深刻的环境变化,江上波夫认为那种因气候的极大变化而引起的动植物界的异变,以及因此导致的狩猎采集生活的窘迫和对新生活方式的探求,并不存在于这个岛国。
第二,成为弥生式文化的基础的水稻农业,相比太平洋岛屿和美洲大陆的根茎作物农业和东北亚流行的小米麦子种植业来说,需要远为复杂的耕作技术。但是如后者那样较简单的农业尚未普遍实行日本(尽管绳文时代也有一些根茎类农业),或尚未充分发达之前,社会就突然进入了水稻农业阶段的弥生时代,这一经济并且以相当快的速度普及到辽阔的范围里——这决不是独立自然的经济发展。
第三,日本列岛并没有野生的水稻原种,当稻子被选为栽培植物的时候,不管它是水稻农业还是陆稻农业,都无法认为是起源于日本列岛的。
据此,江上波夫认定,弥生时代的水稻农业并非来源于绳文时代的狩猎采集经济。而且也并不是因为绳文时代后期或末期发生了特殊的环境变化,引起了必须舍弃狩猎采集生活进入弄更的必要;更不是出现了对日本列岛自生的野生植物的栽培耕种。总之,只能说,日本并没有足够的引起水稻种植业出现的条件。不仅如此,事实上水道农业首先是开始于北九州的。它急速地传播到西日本一带并普及到东北地区的南部,使北九州成为所谓弥生式文化的故乡。
江上波夫认为水稻耕作的故乡在中南部中国。在弥生时代的日本民族的形成中,中国中南部的因素和南朝鲜的因素,在文化上和人类学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