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补子浅说

标签:
明清补子胸背杂谈 |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见《旧唐书·舆服志》)。后文宗年间又有所更定(见《新唐书·车服志》,唐时官服禽兽纹样可见吐鲁番出土经幡上之回鹘供养人像)。
但这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补子,真正意义上的补子要等到明代才出现。明代补子,为继承元朝而来。内蒙古正蓝旗羊群庙出土的元代石雕上就有花卉纹的补子,同时在一些元代墓葬中也确实发现了不少具有方补形式的元代织物。但这些服饰没有作为补服出现,且这些方补多作花卉状,它们在当时也并没有作为官阶的标志。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杂职:练鹊;风宪官:獬豸。除此之外,还有皇帝作为赐服专门赐给特定人物的赐补,有斗牛和飞鱼两种。另,每逢节庆,有各色应景补子。如元宵,用灯笼补子;端午,可用五毒补子;七夕,则为鹊桥相会补子;中秋,为月兔补子;千秋万寿节,则服“寿”字、双喜补子等。
明初禽兽纹样为与衣料整体织就,纹样刚好在前胸后背,故名胸背。随着时间的推移,禽兽纹样不再事先织在衣料上,而是另行织就,再补缀到衣服上,这就是所谓的补子。明初文献上所称的“花样”,事实上还应该是胸背之类,即将图案如元代胸背一样直接织入衣料,与后世所称的钉在前胸后背的补子不同。明时舞乐工吏无职人员曾用鹦哥等杂禽或杂花作补子。
明清官员所用补子都是以方补的形式出现的,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前片官补正好位于清代官服的前胸,为便于解系纽扣,只能将前片对半分开。
明 缂丝狮子、芍药灵芝连云纹武官方补
康熙朝狮子补
明斗牛补
明飞鱼补
明 红缂丝如意云月兔纹中秋应景补
洪宪五章缂丝圆补(严格意义上不属补子行列,属十二章纹样)
朝鲜舞生杂花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