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处理”,对日本和琉球双方来说,都有一个形成“统一国家”的因素,这也是建立在近代国家的前提条件。这未必只能体现在殖民地的形成方面。但幕藩体制下琉球王国的存在,虽然是以东亚册封体制的崩溃为前提,并促进了册封体制的进一步崩溃。而且,幕藩体制下的萨摩与琉球的关系,对其后日本殖民帝国的形成是一个重要的经验,一个主权国家逐渐失去独立的过程,可以说是直至其后“日韩合并”过程的原型。
岛津入侵琉球,是想通过统治琉球而获得琉球对明贸易上的地位。这一举动之所以得到当时掌握霸权的德川家康的支持,也正是处于同样的意图。同时,这也是让琉球王国以“双重从属关系的形式”存在下去。
在作为东亚传统对外关系的册封体制中,当时只有通过琉球的名义才得以同中国进行贸易,这一立场可以说强有力地制约了17世纪初琉球的发展方向。其后,在幕藩体制之下,日中贸易的绝大部分是通过长崎被幕府所占有,但幕府也允许萨摩通过琉球对中国开展一定数量的贸易。因此,琉球王国通过萨摩藩存在下去,也就是通过幕藩体制存在下去。
幕藩体制下琉球的地位,是以东亚册封体制的存在为前提而建立起来的。所以,随着鸦片战争以后册封体制的崩溃和日本统一国家形成动向的高涨,其地位当然也发生了变化。
“琉球处理”问题由于与册封关系纠缠在一起,所以对日本来说,也有“通过打破册封关系入侵海外”的因素。在成为其后对外侵略起点这一点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与同样关系到册封问题的对朝政策也紧密相关。一个拥有主权的国家逐渐丧失国家权利而被合并的过程(脱离册封,没收外交权和财政权),使人联想到其后“朝鲜合并”的过程的原型。作为当时“处理琉球问题”的内务卿、负责并促进这一问题的伊藤博文,是“朝鲜合并”之前的“韩国统监”,可以说这一点也表明了这两个问题有着很深的关系。
依田憙家在论述朝鲜,日本,琉球的近代化当中都围绕着一个问题,即以中国为中心的“册封体制”。依田憙家认为,正是日本更多地游离于这一体制,才更快地展开了其近代化的进程;而朝鲜,琉球相对于日本来说,受这一体制的影响更深,以致影响了朝鲜与琉球的近代历史走向。在依田憙家看来,“册封体制”的存在以及影响,对于东亚各国的近代化进程似乎是一种阻碍。

依田憙家在武汉大学做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