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校学习手记(三)
(2024-04-28 10:00: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工作逸情 |
参加第三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暨北京市教育学会年会体会
第三届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论坛暨北京市教育学会2023年年会为期两天,第一天上午为大会报告,下午为论坛对话,第二天为展示课及其教学研讨。报告会上,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李奕同志作了题为《筑牢教育强国根基,以教育评价改革为切入点,加快推进首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报告,国家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同志在《锚定2035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质量发展》报告中,提出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抓教育统筹规划,抓扩优提质,抓五育并举,抓科学教育,抓双减落实,抓推进数字赋能,抓家校协同,抓深化改革创新,抓校园安全。他在报告中说,要实现两个转变,即从解题到解决问题转变,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双减必须搞,没有退路,校园安全包括意识形态的政治安全,食品、交通等安全和安全管理。《关于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报告中,北京教育学院张永凯院长是这样讲的,一是坚持师德为先,坚持首善标准,强化政治引领,创新方式,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建立监督管理机制。二是坚持应变为要,扩大研究生培养层次,鼓励在职教师学历培训,创新教师培养体制改革。三是坚持培养为续。
同日下午,在北京市海淀区红英小学,参加了第三分论坛《好风蓄力联为机,共融共长盟发展》活动,红英小学党委书记卜国超发言《为孩子一生打好底色》,翠湖小学校长鲁建明发言《融合共创,联盟赋能新形态》;协同发展,赋能教师发展新生态,资源共享,赋能学生新生态,价值引领,赋能管理新生态。昌平区崔村中心小学沈洪鹏校长发言《学科联动育人,绽放非遗之花》。北京市怀柔区北房中学校长刘宗明发言《盘活资源打造学校文化,创新课程升级精致教育》:卓越课程,养正致远,养学生之正,助学生致远。
《聚焦学生发展的农村教育新探索》“圆桌访谈”活动,由著名教授滕君老师主持,“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开放包容,勇敢创新”为其关键词,著名教授马健生老师作了精彩点评:欣喜的看到农村学校办得这么精彩有风貌。第一,农村学校报告为农村学校正名。农村学校教育不是落后教育,不是差教育,可以是非常现代的,农村学校是在一方土地上,绿色淡然,充满生机,与自然更接近,更加受大自然的恩赐,更加容易接收大自然生机。第二,展示了农村学校教育人艰苦的探索。“断舍立”,在其管理方式、运营方式上,都是重大的观念变化,培养农村孩子有现代的观念和气派,在审美方面,有农村特有的审美面貌:开放的、颜色更加鲜艳的审美。第三,农村教育长期的是要让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农村教育是战略之重,是难点所在,只有硬件建设不够,红英小学集团的“南南合作”,有平等的姿态,使其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让农村学校更加自信,自尊,敞开的交流,同时农村学校联盟校之间相互分享鲜活的创新路径,我们“眼睛都发亮了!”海淀区教工委副书记吴谨同志在结束致词中提到了三个感受:阳光无处不在。阳光为温暖与博爱,阳光是生机与活力,不断成长的生命力,红英小学丰富的教育生活;卓尔不群的群体。共学共建共成长。阳光普照教育公平公正。师生报团取暖,好风蓄力,独行近,众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