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厨子爱科学

(2013-04-03 18:46:58)
标签:

增稠

明胶

吉利丁

gelatine

热可逆性

分类: 实验厨房
厨子爱科学
Google一下“肉皮冻、吉利丁、小笼包”,便会跳出很多关于“传统小笼包肉馅掺食用明胶代替肉皮冻”的负面新闻,马上便有一大批“恐慌派”跟风跳出来大喊:“现在真的是啥也不敢再吃了!”但比较搞笑的是,当她们中的很多人,用吉利丁做着布丁、幕司、果冻时,却丝毫也不会有任何“危机感”。
动物的肌肉是由肌肉纤维形成骨架,里面包裹着水分和蛋白质,表面由胶原蛋白所包裹。不同部位的肉,所含有的胶原蛋白是不同的,鸡脚、猪皮、猪脚、鱼鳞比鸡肉、猪肉、鱼肉的胶原蛋白含量高许多。鱼翅、燕窝、花胶、海参、银耳等也很含有大量的胶原。当肉被丢入水中煮时,胶原蛋白脱落分解,形成“水解胶原蛋白”(明胶/吉利丁/gelatine)。
现在的女生都会做蛋糕吧,在鸡蛋和面糊中打入空气,依靠蛋白质凝固或淀粉糊化形成蛋糕的骨架。蛋白质的凝固,除了吉利丁,大多为“非热可逆性”的,蛋糕烤熟了,再也变不回鸡蛋和面粉 – 当然我们也不希望这样。但吉利丁是“热可逆性”的。
热可逆性非热可逆性,有其不同的料理手法与应用方式。所以我们从肉汤中提炼出明胶保存,使用时再把明胶用冷水泡发,加入高汤,慢慢加热后再慢慢冷却,在室温条件下慢慢形成肉冻(而不是直接送入冷藏室)。一切都要“慢慢地”,这样的分子结构有充足的时间结合,肉冻便更均匀、具有韧性而不易碎。
可能有人坚持地认为“吉利丁高汤冻”不如肉皮冻更为“浓稠鲜香”。
“鲜”是什么? “鲜”是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取决于高汤的吊制。你用火腿、老母鸡、干贝等制成高汤,再来熬肉皮或用吉利丁凝冻,肯定比你用自来水熬肉皮或用吉利丁凝冻要“鲜”。
当然,肉皮含有较多动物脂肪,但凡胆固醇高的东西通常都比较“香”,肯定比撇去油脂的高汤要好闻。喜欢那样的口感,不妨熬高汤时往里再加几勺猪油 - 肯定一堆“健康派”要大呼小叫起来。
如果要坚持吉利丁凝冻能力不如肉皮冻融化后的小笼包汤汁“浓稠”,那就有些无厘头了。“浓稠”就是入口的阻力,物质的粘弹性系数,又不是什么深不可测的神秘物质。浓不浓稠,关键是高汤的浓度、增稠的比例与方法。两者的凝结剂同为“胶原蛋白”,物理化学上原本是同一种物质,同样的过程。

食物的增稠,是我们熟悉的,比如:
淀粉是传统增稠剂,加热时能吸收水分糊化增稠;
蛋白质遇酸,也会形成凝胶,是传统酸奶、奶酪的做法;
“凝胶”的质感,就是大分子(蛋白质或多糖类)形成骨架,令小分子(水、油乳化物)填充其间。明胶(吉利丁)是动物蛋白,而琼脂(琼胶/洋菜)则是由花菜属植物及海藻类中提取的一种多糖混合物。
果胶的主要成分是多聚半乳糖醛酸甲酯,它与糖和酸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形成凝胶;
当明胶遇到木瓜、菠萝之类却不能成胶,是因为一些酸性蛋白酶会水解明胶。
Alginate (褐藻胶/海藻胶)是热可逆性的,但加入钙离子后,会形成不可逆性....
类似种种。
我们可以依据原料性质来选择相应的增稠剂,也可以几种增稠剂共同使用,使其优势互补,达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厨子爱科学
前些天在微博上谈起做狮子头的肉糜是否要大力搅拌。大力搅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形成大分子肽链,以裹入更多的水分。那么,为什么不用冰箱呢?把液态水冷冻成固态水,高温受热后,表面蛋白分子凝结成型,锁住肉丸内部的水分即可。何必如此“大力”?这又不是做贡丸。何不“小力”搅拌均匀后,交给冰箱去继续战斗?
念大学的时候我有一口奶锅,我几乎用她完成所有的饭菜。每次煮馄饨、水饺、面条时,老人都会传授这样的经验:加三次冷水。但我的奶锅容量实在太小,加不了三次水。可是,为什么要加三次水呢?把火力改小,就可以控制水温。以前的炉灶没有那么好的条件可以自由地控制火力,所以用加水调节温度。时至今日,为什么还要加三次水呢?
我在厨房里的离经叛道,常被我妈总结为“缺乏生活经验”。但请告诉我那些“经验”究竟是为什么?比方我妈说,热的食物放入冰箱会变质。可是为什么?变质是因为细菌。从高温到低温的急冻过程,并不会产生细菌啊?热的食物放入冰箱,会改变冰箱的温度,可能影响冰箱内其它食物的卫生健康,但不会因为“放入冰箱”而变质。更重要的是:热的食物放入冰箱,会费电!恐怕这才是我妈的“良苦用心”所在。当然,节约用电也是“生活经验”。
在人们制作食物的历史长河中,豆腐是一个里程碑,吉利丁、冰箱、煤气炉、微波炉、高压锅、真空技术也都是一个个里程碑。传统古方,传统经验也要经得起科学的检验。好厨子不再是拿着菜刀“出大力”,守着汤锅“流大汗”的食古不化的苦力,而更应该认真学习一下物理、化学与生物,多问几个为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拔丝山芋
后一篇:Chapati&Naan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