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莆田澄诸俞里

标签:
澄渚俞里梯云斋敦叙堂俞氏世家 |
走进莆田澄诸俞里

冠豸山在福建连城冠豸山为被誉为“客家神山”。“北夷南豸,丹霞双绝”。林则徐、纪晓岚都在那里留下了墨宝。
从冠豸山下山,就直驶莆田,约300多公里的路程,在莆田用餐。下午到陈先生的老家西天尾镇澄渚村,已是下午二点多了。进村就看见巨大的黄蜡石刻的是“澄渚”。澄渚由乌石、庙前、水流利、半路店、东黄、下郑与俞里七个自然村组成。
一路行来,感受《滕王阁序》“鹤汀凫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
听说这里有俞村,那是一定要去的,第二天上午去了俞里。我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澄渚村是一个历史文化名村,还有俞氏族群自然村。
南宋末,理宗开庆元年(1259),俞氏十一世祖俞瑞迁入西天尾凤林村;到了元代,俞氏家族方才迁至西天尾汀渚村俞里重振家业。明洪武年间,俞氏十五世祖俞德俊、俞德友两兄弟,开枝散叶,大展宏图,俞氏成为当地巨族。
澄渚古称“陈俞”。《莆田县志》:“澄渚之地,陈俞世族居也”唐代邑人林蕴改陈为澄,改渚为俞,于是有了澄渚这个地名。
由于是私人出行,同行的俞氏就我一人,为不影响他人的兴趣和时间,也不便寻找打搅俞里的宗亲,只是在陈先生的带领下,走马观花地探寻了一下。陈先生很早就来上海,对当地的历史文化也没有多大兴趣和了解。
到了澄渚俞里,虽然许多古老的建筑已经破败不堪,但还残有一种古朴和深沉,仿佛依旧书写着俞里悠悠历史,不掩饰在徒有虚名的外表,俞氏文化实实在在蕴藏在这里,留待后辈俞氏来耐心品读和感悟!
在澄渚村中行走,仍能感受到这座古老的“进士村”沁骨入脾的文化气息,这是一个充古老文化的地方,深厚的文化底蕴烘托出一个澄净、恬淡的村庄,让人惋惜它的败残,不被世人所珍视的同时,却又庆幸她免受浮躁的喧嚣所染。
来到俞里自然村,进村就是一块巨大的黄蜡石,刻着巨大的“俞氏世家”这是明朝大儒、圣道南宗新会陈宪章的榜书。
澄渚村俞氏明代祠堂尚存,并存“进士”牌匾。对联“甲科世第上元祈福家家福”“七叶联芳立生迎春处处春”等,看来是今人撰的。
澄渚村俞氏明代祠堂,有“进士”牌匾,是元正德甲戍科进士俞
敦叙堂,建于明成化二十年(1485年),占地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为莆阳第一堂。弘治庚申年(1491),俞钊“挹前哲之遗芳,慨先人之旧址,复市其地”,重建梯云斋“敦叙堂”。俞钊是成化十年甲午黄乾享榜进士。书匾为明代理学家莆田周瑛所书,他宦路顺利,一直官居四川布政使。敦叙堂后不幸被毁战乱,于1994年重修。

梯云斋(澄渚书堂),唐贞元间(785—804)观察使李琦在此创办,是福建省第一所官学,盛极一时。宋代,梯云斋和澄渚书堂皆废,直到南宋建炎元年(1127)在澄渚书堂和梯云斋旧地重建梯云斋,文教之风又兴。"梯云”意为攀登天梯,科举高中,平步青云,成为国之栋梁。
在澄渚小学门口,一旁的树丛下有五块石碑,中间“俞氏世家”为明代书法家陈献章所书;“耕云”、“钓月”为宋代理学家朱熹澄渚所题;“寿山”、“福水”二字均为俞里乡贤,太和、应山教谕俞钊(字榕原)书题
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最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俞氏有关系密切,他是婺源俞氏的开宗始祖俞昌的表兄。他的门人遍布天下。在莆田仙游学生就有20多人。朱熹慕名来澄渚,在这里留下书题“耕耘”、“钓月”两通石刻。俞钊也不是无名之辈,他是成化十年(1474)黄乾亨榜举人。
在澄渚幼儿园,大门两侧各有一个石匾,“甲科世第”、“七叶联芳”这也展现了历史上澄渚村的辉煌。俞氏“七叶联芳”七代名人分别为俞氏十八世俞钊,十九世俞应辰,二十世俞绍,二十一世俞维屏、俞维宇,二十二世俞近华,二十三世俞一黼,二十四世俞逊
澄渚俞氏先后创办了榕原草堂、读书精舍、三山书舍、三山书院等多处私学,一个小小的村庄,竟然出这么多荟萃的人才,“勋名当代有谁伦,宦迹闽南亦秉钧”。莆田作为“文献称名邦、科甲冠八闽”,为历史名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