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溪埭古建筑

(2020-03-17 13:31:30)
标签:

溪埭古建筑

俞秀松故居

耕读传世宅

臧公祠堂(敦厚堂)

分类: 俞氏古建筑和遗迹

溪埭古建筑

作者俞广平  

溪埭古建筑

   清二公祠(开先堂)位于俞秀松故居东侧,始建于明代中叶(1520年前后),奉祀世则公曾祖清二公(名天与,俞氏13世祖),二进,建筑面积300余平方米。后为豪绅所占,俞氏18世祖俞耿于嘉靖年间出资重修,清代又有多次修缮。如今,两侧厢房已全部坍塌,后进寝堂已另作他用。

溪埭古建筑

   臧公祠堂(敦厚堂)又称小公祠堂,位于村落中间,系俞氏支祠,由溪埭茂兴房为纪念房派祖臧十六公(俞文慧,俞氏19世祖)主资修建于清道光年间。二进,前为戏台,后为寝堂,为四合院回字形布局,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1906年族长俞韵琴公在此创办了“行余小学”,幼年的俞秀松曾在此接受启蒙教育。2018年,村两委主持修缮并辟为文化礼堂。

溪埭古建筑                  

   俞秀松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是溪埭村较为典型的四合院式徽派建筑,整个建筑占地面积458.77平方米,坐北朝南,二进第一进门楼,外墙东侧绘有一幅狮子戏球图,门楼阁楼、下回廊。第二进正屋三间两弄,屋架穿斗式通面宽15.8米,进深7.59明间面阔4.5米,次间3.9米,两侧为楼梯弄面宽1.7米,正屋前侧有檐廊,进深1.68米。天井东、西两侧为厢房,二开间,通面阔7.58米,进深3.68米。1999俞秀松诞生100周年之际,故居得到整修并进行了重新布置陈列。正屋明间楼下为秀松长青图片陈列,展出俞秀松生前的各种生活用品、资料等。右侧次间原为俞炳生(秀松大伯)居室,修缮了灶台、配置了板桌、条凳、碗柜等生活具,左侧次间原为俞忠生居室(秀松二伯),配置与右侧次间相同。西侧厢房二楼为俞秀松小生活居所,内有书室。侧厢房二楼则为俞秀松父母的卧室墙上挂有俞秀松父亲俞韵琴及继母徐茂萱的照片2005年俞秀松故居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次坞俞氏目前为止唯一一处被列为文保单位的建筑。


  

溪埭古建筑

                                      俞秀松故居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7年)

溪埭古建筑

  “新洋房”建于1930年代末,为当时溪埭村的富户俞祥礼(俞涤平祖父)所建。整座建筑中西合璧,特别是其门楼,圆拱尖顶,带有欧式建筑风格的特征,整个建筑300余平方米,四合院落,与前面的“绳祖居”墙门联成前后两座宅子,颇有特色。

   “新洋房”建于1930年代末,为当时溪埭村的富户俞祥礼(俞涤平祖父)所建。整座建筑中西合璧,特别是其门楼,圆拱尖顶,带有欧式建筑风格的特征,整个建筑300余平方米,四合院落,与前面的“绳祖居”墙门联成前后两座宅子,颇有特色。

溪埭古建筑

  “耕读传家宅”建于1932年,位于新洋房北面,仅隔一条横路。该建筑是溪埭村现存保存最完好的民国建筑之一,整座建筑占地400余平方米,四面围合,正屋厢房檐廊较窄,但棚轩、门窗、梁拱,均有雕刻,更值得一提的是该建筑入口大门上置有一方条石,上镌“耕读传家”四个楷体大字,为当时诸暨县长王超凡(浙江永嘉人,19321933

年间任诸暨县县长)所题写。溪埭古建筑

   而位于“耕读传家宅”北面的“连井三幢”(即老台门)是溪埭建筑面积最大的古民居。整座建筑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共有大小8个天井组成。虽然该建筑的前厅、中厅及东厢已毁,但从遗留下来的建筑布局不难看出整个建筑的规模,该建筑由门厅、前厅、中厅、后厅及东、西两厢共同组成,而东、西两厢又作为主楼,隔出东西相对称的六个天井,这种大天井套小天井的格局,在诸暨其它古民居中是十分罕见的,可谓溪埭村的“千柱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