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何多李姓的诗人

标签:
杂谈李白唐诗随笔摘组合文化 |
分类: 休闲时评生活 |
先说一下唐朝为何姓李的那么多?
据查,第一、是唐朝繁荣,李姓人口大增,因为是皇族。再有很多归附唐朝的少数民族被赐姓李或者通过联姻后自己姓了李。也有很多人为了躲避政治灾难而改姓李,不过也有李姓人因为政治灾难改姓其他的姓。第二、其他相近的姓改用李姓,比如里、理等。 第三、一些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采用了李姓,因为他们原本没有汉字的姓氏。第四、外来民族在融入中华民族时使用李姓,比如回族中即有人姓李,朝鲜族和定居中国后来加入中国籍的朝鲜人。
唐诗的文学成就巨大,诗歌数量达到了5万首,超出各代诗歌总合的两三倍。诗歌质量较高。唐诗的题材和意境也几乎无所不包,修辞手段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唐朝的诗人很多,唐朝的李姓诗人成就高的也为数不少。
首屈一指的当然是大诗人李白。好象我们许多人都是背李白的诗长大的。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先世于隋时因罪徙居中亚。白于武后长安元年 (701) 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碎叶城(今苏联吉尔吉斯加盟共和国托克马克城),约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李白 少年时期 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十岁诵诗书,观百家,作诗赋,学剑术,爱好十分广泛。十五岁左右就写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二十岁以后,在蜀中漫游,饱览了四川的壮丽景色,接触了社会生活,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热爱祖国的思想和豪放爽朗、酷爱自由的性格,也种下了游仙出世的消极思想的根苗。
静夜思
望庐山瀑布
秋浦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独坐敬亭山
古朗月行
赠汪伦
望天门山
早发白帝城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第二个是李商隐。
李商隐,男,汉族,字义山,故又称李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
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于唐文宗开成三年(公元838年)进士及第。曾任弘农尉、佐幕 府、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早期,李商隐因文才而深得牛党要员令狐楚的赏识,后因李党的王茂元爱其才而将女儿嫁给他,他因此而遭到牛党的排斥。此后,李商隐便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幕僚,郁郁而不得志,后潦倒终身。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有着大不如前的趋势,而李商隐却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是晚唐最著名的诗人,杜牧与他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有《李义山诗集》。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
他的无题诗是为有名。
鬼才李贺。
李贺(790~816) ,中国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家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15、16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
金铜仙人辞汉歌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致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⑴。
茂陵刘郎秋风客⑵,夜闻马嘶晓无迹⑶。
画栏桂树悬秋香⑷,三十六宫土花碧⑸。
魏官牵车指千里⑹,东关酸风射眸子⑺。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⑻。
衰兰送客咸阳道⑼,天若有情天亦老⑽。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⑾。[1]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约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阴咽管弦。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李益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陕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北游河朔,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
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者画为屏障。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江南词》和《夜上受降城闻笛》,前者写一思妇因丈夫是瞿塘商贾,“重利轻别离”,天天不得相聚,因此不由得暗中后悔:“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早知道还不如嫁给弄潮儿呢!毕竟潮水的涨落有确定的时刻,与弄潮儿总还能朝夕厮守,比作商贾之妇强多了),心理描写可谓传神入微矣;后者写受降城上的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芦管悠扬激起乡思悠长,读来令人同情感伤。集一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二百八十二和二百八十三) 。
代表作:——《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频
简介:
李频,字德新,睦州寿昌人。少秀悟,逮长,庐西山,多所记览,其属辞于诗尤长。给事中姚合名为诗,士多归重,频走千里,丐其品,合大加奖挹,以女妻之。大中八年,擢进士第,调秘书郎,为南陵主簿,判入等,再迁武功令,俄擢侍御史,守法不阿徇,迁累都官员外郎。表丐建州刺史,以礼法治下,建赖以安。卒官,父老为立庙梨山,岁祠之。有《建州刺史集》又号《梨岳集》,今编为三卷。
古意
白马游何处,青楼日正长。凤箫抛旧曲,鸾镜懒新妆。
玄鸟深巢静,飞花入户香。虽非窦滔妇,锦字已成章。
李郢
饮蝉惊雨落高槐,山蚁移将入石阶。
若使秦楼美人见,还应一为拔金钗
唐,最后一句压卷诗人是李煜。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