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居巢”不等于“巢湖”

(2014-03-26 12:03:30)
标签:

可能性

不等于

所说

史记

山头

分类: 文史考虑

方言本字考(200):居巢(下)

作者:老汉坐禅

“居巢”就是“巢湖”?提起桐城的大塘,人们自然想起的是黄甲的大塘。其实,桐城号称“大塘”的池塘不计其数,只不过物转星移,现在不一定还称“大塘”。

    1.居巢。历史上有南居巢、北居巢之分,那个“南居巢”据说就在桐城菜子湖附近,当年是成汤逐放夏桀的地方。就为这个流放地,桐城、巢湖两家争得不可开交。其实,古代称作“居巢”的地方可能并不止这两处,因为“居巢”是个稀疏平常的名称,相当于今天的“大塘”。

    (1)居,有人认为是句首虚词,没有实际意义。这个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居,蹲也,上古读若逗。㞐、㝒,古文居,从立,从古,上古读若逗。居住、居心、居所、居然、居留、居舍、居家,都是叠词,后面的字与“居”古音相同,读若逗。

    (2)巢,鸟在木上曰巢,在穴曰窠。巢、窠,相当于“窝”“穴”“窟”,上古读若窦。因为“巢湖”现在是一个湖的名称,所以很多人便认为“巢”指古人筑巢而居,本义指栅栏式的房子。其实,“巢”就是指湖、塘。巢通湖,上古读若逗。古代的水名包含在具体的字当中,后面并不带江、河、湖、海。比如:江,指长江;河,指黄河;淝,指淝河;湘,指湘江;巢,指巢湖。

    (3)居巢,是个注音词,居通大,巢通湖、塘,本字是“大塘”“大湖”。巢湖,旧时方言称为“油湖”,“油”古音读若逗,相当于“大”。安庆有个地方叫盛唐,古代属于桐城。汉武帝《盛唐枞阳之歌》时就有这个地名,而且很是怪异。现在看来,“盛唐”也是个注音词,古音等同于“居巢”,本字是“大塘”“大湖”。也就是说,“居巢”“盛唐”只不过是“大塘”“大湖”不同的注音而已。

 

方言本字考(192):居巢(上)

    2.练潭。(1)潭,指深水池,通指水塘。由于t声由d声演变而来,“潭”上古读若荡,相当于现在的“宕”,水坑也。现在,方言习惯将水坑、水池称为池塘,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准确的叫法。“塘”,《说文》隄也,相当于堤、坝、岸,上古读若堵,堵水也。也就是说,“塘”的本义是指塘埂、塘坝,围成的水面称为“潭”,后来俗写为“塘”。

    (2)练,本义指把生丝煮熟,亦指把麻或织品煮得柔而洁白,锻炼、锤炼也。由此引申,“练”指煮得柔而洁白的熟绢,也指清澈。故而,新版《桐城县志》认为,“练潭”是指此潭之水清澈如练。这个解释明显是讲不通的。在过去自然经济条件下,几乎所有池塘的水都清澈如练,并非练潭独一。而且,练潭是古代桐城重镇,又属桐城八景之一,人潮如织,水质可能比黄甲大塘还要差一点也不一定。

    (3)练连兰拦懒烂莲炼峦圝挛卵乱,古音相同,读若豆、跺。练,锤也,煮也,古音读若夺、跺;连,拼接上也,斗上也;拦,挡也,堵也;懒,磨蹭也,逗留也;莲,架也,“架上”方言称为“跺上”;峦,山头也,头古音读若豆;卵,圆也,古音读若豆。由此可见,“练”是个注音字,本字是“大”,“练潭”本义就是“大潭”“大塘”。

前文指出,“居巢”是个稀疏平常的名称,相当于今天的“大塘”。这个观点与众不同,估计不少读者对此不以为然。现在,我们再提供一些佐证:除非特别情形,大凡比较大的水面,其名称基本上都与“大塘”“大湖”相关。

    1.水名之泛称。在湖、池、海这些称呼中,字义已经包含了“大”的成分。这些字基本上是形音字,氵表示水,右边的字表声,古音都与“大”相同,读若豆。现在,各种字典中没有具体指明湖、池、海古代具体指哪个水体,这表明古代称作湖、池、海的地方不只一处。

    (1)湖。《说文》大陂也,本义指聚积的大水体。湖从胡,古音读若豆。取音于“大”,因为“大”古音读若豆,上海话现在还将“大”读若豆。

    (2)池。本义指水停积处,水所出为泉,所聚为池。《说文》治也,治者堵也,住也,使之蓄水也。孔安国曰:“停水曰池”。池,从也,也通又、重、复、再,古音读若豆、屯(动)。池地堕惰沱驰,古音相同,读若豆。同样,“池”是形音字,古音“豆”取音于“大”(下文同类字不再详述)。可见,“池”的本义指大水面,比如:天池、雷池、瑶池、城池,与现在的“水池”差别很大。

    (3)海。《说文》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呼改切,古音读若豆。海、胡,古音相同,方言“海吊讲”又称“胡吊讲”。天池者,大池也。可见,“海”的本义本非指现在的海洋,而是指大的水体,比如:洱海、青海、北海,都在内陆。进而,“海”作为一般的形容词表示硕大,比如:海碗、大海呆的、人山人海、四海、前途似海。

    需要说明以下几点:第一,沼,本义指水池、积水的洼地,但水面可大可小;第二,洼,本义指深池,字义表示“深”,不表示“大”;第三,泽,常用来表示大水面,但“泽”的本义是润泽;第四,淀,指浅水,与水面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但一般指大的水体,因为小而浅的水面不值得命名;第五,宕,字从宀,洞屋,四围无障蔽之谓,本义并不指水体。由于“宕”古音读若逗,与“坑”读音相同,“宕”便假借为“坑”,表示较小的水体;第六,大水体,可能指水面广阔,也可能指水体延伸幽长。

 

方言本字考(200):居巢(下)

方言本字考(200):居巢(下)

    2.水名之假借。有些水体的称呼不从水,却表示水体,这属于假借。古代汉语重视字的发音,不重视写法,所以通假字满天飞,造成今人的误解。如果认死理,可以说现代汉语80%以上的字都是错别字,都不是本字。

    (1)塘。从土不从氵,本义指堤坝、塘埂。塘通堤、坝、埂、墩,古音读若堵,堵水也。由于表示水本的湖、池、海古音读若都,与“塘”相近,所以中古以后“塘”开始通“池”,表示池塘,由此,“池”也从原来的只表示大水面,变成通指大、小水面,民间还只指小水面。一些字典中说,圆形的称为“池”,方形的称为“塘”,这完全是胡说八道。

    (2)巢。本义指鸟栖于树窝上,鸟窝也。巢通窦、窟、穴、窠,指动物居住之地,古音读若逗。由于“大”古音也读若逗,所以“巢”便假借指大的水体。可能“巢”的本义指鸟窝,为了避免混淆,“巢”又称为“居巢”。“居”古音读若逗,在这里也是“大”的通假,加在“巢”的前面起强调作用。有人认为“居”是虚词,没有实际意思,这个说法是不正确的。汉语有强烈的叠词现象,非要用两个字来表示一个字,这多出来的重叠的字,要么是同义字,要么是同音字,比如:学习、睡觉、认真、逗留、沉默、打击、成功、计算等。还有一些多字叠词,基本上都是同音字,比如:王八蛋、王老五、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黑大麻石盘、稀里糊涂、稀里哗啦、青梅竹马、一塌糊涂等。透过这些叠词,往往我们能很容易地推测出一些字的古音。《史记》认为“巢”就是“居巢”,这个说法无疑是正确的。“巢湖”本义指大湖,是个叠词。过去,巢湖当地的居民将“巢湖”称为“油湖”,并不是这里盛产石油,而是因为“油”“巢”古音相同,读若逗。

 

 

方言本字考(200):居巢(下)

 

    3.水名之具称。在上古时期,水名包含在具体的字当中,后面并不带江、河、湖、海。比如:江,指长江;河,指黄河;淝,指淝河;湘,指湘江;汉,指汉水。后来,由于这些字引申为别的意思,为了防止混淆,表示水体时便在这些字的后面加上“水”。比如:油,本义指油河,在今湖北荆州府公安县北。由于“油”后来假借为油漆、菜油、油滑,表示水体的“油”便称为“油水”。从氵的字,很多字本义都是指具体的水名,这是你可能没想到的。现在,这些字的后面都带上了水、河、江、湖、海这类的通称。

    江,古代专指长江。方言读若甘,古音读若荡,强调这是延伸很长的主干河道,而不是集聚的湖海。由于长江在南方,所以南方水体多称为“江”。

    河,古代专指黄河。“河”取音于“弯”,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也。“河”可能也取音于“大”,因为河、大古音都读若豆。由于黄河在北方,所以北方的水体现在多称为“河”。

    油,油水,《说文》出武陵孱陵西,东南入江。油通大,大河也。

    洋,古水名,在陕西省南部。《山海经》昆仓之丘,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洋通荡、长,长河也。

    潭,潭水,即今广西柳江。《说文》潭,出武陵镡成玉山,东入郁林。潭通荡、长,长河也。“潭”现在一般表示水深之处,“宕”之假借也。

    荡,荡水,出河南荡阴,东入黄泽。荡通大、长,广阔而延伸也。

    漾,漾水,《说文》出陇西相氐道,东至武都为汉。源出陕西省宁羌县北潘冢山,即今嘉陵江上源的西汉水。漾通大、长,广阔而延伸也。荡漾,是个注音假借词,表示飘荡、起伏不定,两个字都不是本义。

    深,深水。《说文》出桂阳南平,西入营道。今湘水支流之一的潇水,今潇水上源一段仍称深水。深,古音读若洞,洞深也,表示广阔而延伸也。

    灌,灌水,《说文》出庐江雩娄北入淮。源出河南省商城县南,东北经固始县西南曰曲河,北合史河流入淮水。灌,注也,吐也,古音读若逗,假借为大、长,表示广阔而延伸也。

    汉,汉水,《说文》上流曰漾。即汉水,又叫汉江,长江的最大支流。汉通大、长,广阔而延伸也。

    游,游水,由今江苏省涟水县、灌南县至连云港市入黄海。游通大,大也,长也。

 

方言本字考(200):居巢(下)

方言本字考(200):居巢(下)

    4.水名之强调。由于汉语有强烈的叠词现象,非要用两个字或更多的字来强调一个字,有些水体的名称便成了叠词,实际上这几个字的意思都是一样的,另加的字要么是同义字,要么是同音字,只是起强调作用。

    (1)鄱阳湖。鄱,边也,远也,古音读若逗,假借为大,鄱水,大水也。鄱阳湖,古称彭泽,“彭”是“大”的注音,彭泽者,大泽也。

    (2)洞庭湖。洞、庭两个字古音都读若逗,假借为大,洞庭湖,大湖也。洞庭湖,古云梦大泽的一部分,云、梦、大、泽古音都读若逗、洞,大也,大水面也。

    (3)青海湖。青、海两个字古音都读若逗、跺,假借为大,大湖也。青蛙,方言称为扛妈,扛通驮,驮古音读若跺;青天,又称为“苍天”,天者大也。海,大也,海碗指大碗,海锅指大锅。

    (4)太湖。太,大也。太湖古称震泽,震古音读若动,假借为大,震泽乃大泽也。太湖又名“笠泽”,“笠”纯粹是注音字,立者竖也,古音读若逗,通大,笠泽乃大泽也。

    (5)高邮湖。高、邮两个字古音都读若逗,假借为大,高邮湖,大湖也。高邮湖古称“珠湖”,“珠”纯粹是注音字,古音读若逗,通大,珠湖乃大湖也。有人望文生义,称珠湖在暗夜里常有珠光闪烁,胡说八道也。民间又称高邮湖为樊良湖、璧瓦湖,都是注音,都是表示大湖。

    (6)洪泽湖。洪、泽两字古音都读若逗,假借为大,洪泽湖,大湖也。

    (7)洪湖。洪古音读若逗,假借为大。洪水,大水也;洪湖,大湖也。

    (8)天池。天,大也,天池者,大池也。

    (9)昆明湖。昆、明两个字古音都读若逗,假借为大,昆明湖,大湖也。昆通伯,表示大;明通亮,古音都读若逗、登,本义吐出、发出。昆、明两个字在这里都是假借为大,并不是指大而明亮。

    (10)松花江。松,丛也,因为松树枝叶呈丛状,丛古音读若登,表示聚集在一起古音读若登,本字是“屯”;花,通华、划、挂,剖开也。可见,松、花两个字在这里都是假借为大,松花江,大江、长江也。松花江古称速末水,金代以后又称宋瓦江,速末、宋瓦古音读若逗逗,都是表示大的注音字。

    (11)扬子江。长江下流从扬州以下至入海口称为杨子江,据说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可是,“扬子津”又因何而得名呢?实际上,扬子津是因为杨子江而得名。扬、子两个字古音都读若逗,假借为大,扬子江,大江也。

 

方言本字考(200):居巢(下)

方言本字考(200):居巢(下)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知,古人命名大江、大川是率真而简单的,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很多水体名称中的怪异字,实际上都是后人(稍迟的古人)根据读音而发明的注音字,发明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氵加一个表音字。由于大家注音的字不一样,所以表示同一意思的字就有不同的写法。比如本文所说的“大塘”,古代就分别写为:居巢、天池、大海、大湖等等。由之,出现好几个“居巢”就非常容易解释。只是,桐城的“居巢”可能就是“盛唐”,这个可能性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麻鼓癞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