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麻鼓癞癞

(2014-03-24 14:17:11)
标签:

磊磊

错误

最好

皮起也

名词

分类: 文史考虑

麻鼓癞癞

作者:老汉坐禅


物体表面不平整、粗糙、凹凸不平,安庆方言称为“麻鼓癞癞”的。关于这个词,一般的解释是:麻,密密麻麻也;鼓,凸起也;癞,密密麻麻的凸起物好象癞痢头也。乍一看这个说法仿佛很有道理,其实是说不通的。癞痢头是一种皮肤顽症,又称为黄癣,并无明显的凸起,而且成片分布并不密密麻麻。所以,“麻鼓癞癞”只能当作一种注音,绝不可能是本字。

 

方言本字考(228):麻鼓癞癞

    1.麻。má,麻类植物的总名,古音读若mu,上古音读若窦。正因为“麻”上古音读若窦,所以只要它的字义与麻类植物无关,都属于同音假借。(1)密密麻麻,麻通多,众多而稠密也;(2)麻雀,麻点,芝麻,麻通“点”,细碎斑点也,因为“点”古音读若窦;(3)麻麻亮,“麻”通微,微弱的光亮也;(4)麻子,脸上因为天花所致的痘痕,凹陷的疤痕也。

    “麻鼓癞癞”之“麻”,正是上面的第四种意思。“麻”的上古音读若窦,麻子相当于脸上的小豆豆也。当然,表示凹凸不平的“麻”,本字不可能是“麻”,也不可能是“豆”,而是大家可能并不认识的一个偏僻字“碨”。

    碨,wèi,本义石不平也,又石磨也。石磨能够碾物,正因为表面凹凸不平也。《正字通》𥓔磈碨䃬并通,俗作𥒮。问题是,“碨”读若“畏”,并不读“麻”。实际上,古无轻唇音,w声古音基本上是m声,比如:手套方言称为手妈子,手袜子也;掏物,方言称为“妈出来”,挖出来也;最小的孩子,方言称为“老窝儿”,老末儿也。所以,“碨”古音读若“麻”,安庆方言顽强地保留了这个古音。安庆方言所说的麻石条,“麻”的本字就是“碨”,不平整、粗糙的石条也。磨(古音mu),方言称为wèi,一个人wèi点粉做粑。磨墨,方言称为wèi墨,磑也。

    为了让大家充分认清w声与m声的转换,我们不妨多举几个例子。(1)未,没有也。(2)威,猛也。(3)煨,闷也。(4)偎,方言读若妈。妈在爸爸的怀里。现在可能没几个人知道这个方言。(5)微,麻也。麻麻亮。(6)委,方言读若妈。把身子妈下来。(7)伟,大也,大者马也,“马”古汉语多表示大。(8)伪,假也,假者,方言称为“假马的”。(9)尾,末也。

 



 

    2.鼓。gǔ,手持棒槌敲击的一种打击乐器,并不是指鼓起、鼓出。大家可能会认为,“鼓”在“麻鼓癞癞”中是假借,其实情况没这么简单。《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万物郭皮甲而出,故谓之鼓。从壴,支象其手击之也”。也就是说,《说文》认为“鼓”的本义是鼓起、鼓出、鼓破。但是,它的解释又自相矛盾的,因为“鼓”从攴,手击敲打也,怎么可能表示鼓起、鼓出呢?“鼓”的本义,应当还是指打击乐器。《说文》的意思,是说“鼓”通“郭”,而“郭”的意思是鼓起、鼓出。郭,外城也,由此引申,凡外障内曰郭,自内盛满出外亦曰郭,郭廓正俗字,鼓郭叠韵。种子发牙破壳而出,方言称为“出郭”,即嫩芽鼓出来也。

    不过,“麻鼓癞癞”的“鼓”,明显是个名词,指小的突起物,鼓起之物也。所以本字既不是“郭”,也不是“鼓”,而是指鼓出来的小豆豆。由于在不同的物体上鼓出来的小豆豆不一样,所以很难讲它的本字是什么,单就皮肤上的突起物,就有疣、痘、痱、痦、疙、瘩等。为了方便起见,认为“鼓”的本字也无不可。正宗的安庆方言中并没有这个“鼓”,而是说成“麻癞癞”的。

 

方言本字考(228):麻鼓癞癞

    3.癞。lài,癣疥等皮肤病,安庆方言称为癞痢。但是,现代汉语的“癞”又指表皮凸凹不平,比如:癞瓜(苦瓜)、癞蛤蟆。实际上,癣疥并无明显的凸起,所以“癞”在这里是假借,并不是本字。

    癞蛤蟆,古代及方言的称呼有很多,比如:蟾蜍、蟾诸、蟾蠩、詹诸、蚵蚾、鼁𪓰、戚施、鼃黾等。一般来说,方言表示动植物名称的怪异字,基本上都是注音。蟾蜍,蟾通豆,蜍通蟆(青蛙,又称为虾蟆),即身上长满小豆豆的青蛙也。当然,“豆”不可能是本字,蟾蜍身上的小豆豆,称为“痱磊”,又写为“痱癗”,指疹样小粒块。《五音集韵》痱癗,皮外小起。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痱癗,小肿也”。唐韩愈《嘲鼾睡》诗:“木枕卜字裂,镜面生痱癗”。《埤雅·释鱼》:“蟾除吐生,腹白背黑,皮上多痱磊,跳行舒迟”。痱,痱疮,痱子也,小肿;癗,《玉篇》皮起也。《集韵》小肿,皮肤上起的鸡皮疙瘩。

    所以,癞蛤蟆的“癞”,本字似乎应当是“癗”,癞蛤蟆似乎应当写为“癗蛤蟆”。但仔细一分析,可以肯定这样想是不对的。(1)“癗”是个后造字,《说文》根本没有这个字,所以很多古籍中写为“痱磊”,而不是“痱癗”。(2)《尔雅翼》“蟾蜍,今之蚵蚾,背上礧礧”。《尔雅》成书于战国,能够准确地反映古汉语的情况。我们注意到,《尔雅》只说“礧礧”,没有“痱”,“癗”写成“礧”,说明本来不是“癗”,没有“痱”。而且,“痱”的本义是风病(偏瘫),根本不是小肿突起,证明“痱”在这里是个注音假借。方言中的动物名称多是注音,我们切不可就事论事。(3)按照古代组词的规律,既然“麻癞癞”的“麻”是“碨”,从石,那么“癞”的本字也应当从石,以石头的不平整,泛指一切物体的粗糙。而且,“痱磊”的“磊”就从石,表明本字是个从石读若“磊”的字。

 

方言本字考(228):麻鼓癞癞

    以上说明,“痱癗”虽早在唐朝就有,但它并不是表示凹凸不平的本字。可能古人觉得,用石头的不平整表示皮肤上的突起不雅,遂从俗将皮肤上的突起归为病理一类,找了“痱癗”这两个字作为注音。由于“痱癗”出现也早,现在将其视为皮肤上突起的本字,也无不可。

    礧,léi,古同“礌”“磥”,俗磊字。碨礧,又写为碨磥、碨磊、磈磊,“碨”指石不平,“磊”指堆砌,“碨磊”本义指垒积不平的石块,泛指凹凸不平、突出。唐杜甫《骢马行》“隅目青荧夹镜悬,肉騣碨礧连钱动”,肉鬉,肉鬃也,碨礧,突起也。明杜濬《后快哉行》“君不见大河南来十三盗,碨礧项领狞狰貌”,项领,脖子也,碨礧,突起也,所谓脸红脖子粗也。似乎,“痱癗”的本字就是“碨磊”。

    但是,“磊”的本义是石头多,“礧”的本义是大石,“礌”的本义是转石,“硌”的本义是山上大石,“磥”同“礧”。这些字本义跟凹凸不平并没有什么关系。而且,“磥𥒮”的意思是磨子,即凹凸不平的石头。在这里,“𥒮”表示不平,“磥”指大石头。所以,“痱癗”本字最为准确的写法应当是“碨礧”,只是后来碪䂽磥硌磥礧礌皆同磊,写成“碨磊”也算可以。“碨磊”,读若魔磊磊,方言讹变为“麻癞癞”。

 

方言本字考(228):麻鼓癞癞

方言本字考(228):麻鼓癞癞

    总结如下:(1)安庆方言称为“麻鼓癞癞”的,又为“麻癞癞”。本字是“碨礧礧”“磈礧礧”,俗写为“碨磊磊”“磈磊磊”。(2)“碨磊磊”,读若魔磊磊,方言讹变为“麻癞癞”。(3)考虑到“碨磊磊”“磈磊磊”实在是偏僻,现在根据读声写为“麻癞癞”勉强也算可以。(4)皮肤上的小肿突,本字应当也是“碨磊”,现在写为“痱癗”勉强也可以,但最好也读若“麻癞癞”。痱、碨都在古音微部,古音读若魔,上古音读若窦。(5)我们深入深入考证这个词,不是要大家非要这样写,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所谓有音无字的说法完全是错误的,不会有写不出来的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