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计生劫

标签:
段子就是帝国错了刘致中 |
分类: 漫卷诗书 |
《明季闲谭》
中国首部杂文体传记
接下来要谈的,是阮大铖的计划生育问题。
这是一个很有实际话题意义课题,很多研究阮大铖家世的学者,都没弄清他的子女问题,并且陷于绝境。刘致中在《阮大铖家世考》中,称阮大铖女儿有两个,兄弟有四人,结果就像运气差的复读生,高考选择题一个没蒙对。这对专业学者来,应该是个教训,搞学术研究,应该解放思想,更新思路,一条道走到黑,肯定仍然没有好结果。
计划生育,当然是国策。所谓“国策”,就是国家策划的意思。国家不免有很多难题,不好解决,又不好解释,后来国家策划出来了:人太多!如果你是个怀疑主义者,不妨自行了断,支持一下国家,亲自为国家减少一个人口。谁都不相信,几百万平方公里倘若只住几户人家,日子还会比美国难过!
▲明代刺绣龙纹灯笼纹圆补
作为“天字第一号”的难题,与全国各族人民相关,当然也与历史学家极有关系。大家都知道司马迁,现在我们都称他为史家,放在当时他也就是一个时事评论员,并且是个评得不好的评论员,领导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现在乱发议论,大不了删帖、封号,最多也就是“劳教”。但他老先生却吃尽苦头,差一点删了脑袋。好在司马大人运气不错,拿钱消灾,仅被政府拉去做了“结扎”手术,然后他便在家里边猜边想,弄出的东西,后人都宝贝式地收藏着,还被人当作偶像给捧着。“二十四史”一路下来,真正的巅峰还真就在他那里。
——没有强制的计划生育结扎手术,何来今天的史家之绝唱!我在研习历史的时候,也一直在留意有没有第二个司马迁,结果比较失望。因为历史这个科目,过于平淡,谁都可以插上一腿,但想插成司马迁,那就太难了。根本原因,就是搞历史的人大多以知识分子自居,不肯同农民兄弟一道自觉“结扎”,又不敢同祖师爷一样争取“结扎”。我有一个直觉,后世搞历史的,如果有幸成为“司马迁第二”,必定是个独辟蹊径的人,极有可能就是写出《计划生育史》的人。
算是一个预言。倘若若干年后这个人仍旧没有横空出世,那史学不是大脑萎缩,也是肌肉萎缩了。
我决定将计划生育中工作的一些手段引入学术研究,一方面是熟悉这方面的工作,见过这方面的奇招妙想。另一方面,是我在研读“明史”的过程中,接触了数种明亡原因的学说。比方说:老天捣乱,地震,“小冰河”时期,国家衰弱,民不聊生,“气候异常说”;昏君道不多,奸臣又捣乱,“君昏臣佞说”;封建制度周期,“阶级斗争说”;国际反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内忧外患说”,等等。这些明亡原因分析,只能说有些道理。要绝对肯定哪家应学说对,哪家不对,好像都有点难以信服。我想把它们搅成“综合说”,但“综合说”又等于没有说,如同专家会诊找不出病因,最后去郑重告诉患者家属是“综合症”。
▲山东邹县鲁荒王朱檀墓中出土的明代九旒冕
研习这么多年明史,我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计划生育说”。也就是说,明朝的灭亡,可能是亡于“计划生育”!
明朝的生育政策,是很有问题的。太祖朱皇帝认为:人多,热气高,干劲大。他的子孙,都在拼命娶老婆,生儿子。一开始,也不一定就有多大问题,像朱元璋虽然生了20多个儿子,但那时整个宗室人口也仅58人。到万历二十三年再看,坏了!载于玉牒的宗室人口,已是157000多。
许多人哪来的?当然是生的,王世贞《皇明盛事》中记了个庆成王,这老人家光儿子就生了100个,身体太棒,秘方太多!
▲大明通行宝钞及铜版
庆成王身体好,皇上的心情肯定是好不了的。他这100个儿子,领头第一个出来的要世袭为王,剩下99个即使杀猪刀都没见过,全得封镇国将军!一个镇国将军,年俸1000石。皇上真冤啊,你在那里一快活,他这里节假日加班费就不知要翻好几倍,一年十几万石粮食就没了。嘉靖皇帝都说他不务正业,我想他也没办法去干正经事。他天天想工作,你天天要吃喝,谁的心情好得了。你看嘉靖年的几张报表就明白了:嘉靖三十一年,全国税粮2285万石,各王府岁禄853万石,占了37%,超过全体公务员的工资总和;嘉靖四十一年,山西各粮仓存粮152万石,全部付给该省的皇亲,还欠61万石……现在,鬼都明白一个寄生的既得利益集团持续做大,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中国人民很勤劳,人民受点压迫倒没有什么,但皇亲国戚不维持低生育水平,国家迟早也是崩溃。
其实,明朝也一直在抓计划生育。我们现在计划生育工作的两个高招——人流引产和晚婚晚育,就是明朝发明的。通常见到一些落后人士,对计划生育屡出偏见:又不是你死我活,拆人房子,断人香烟,那得有多大的仇恨呀?!这种偏狭,肯定是《明史》没读明白。
在朱棣手上,借削蕃之名狠狠控制了宗室人口。不过,手段太毒,计生工作的力度后人几乎望尘莫及——人家毕竟是血脉相通,八九个月的胎儿都未放过,姑且算是大月份引产,但八九十的老儿也不放过,就不是工作作风简单粗暴了。后来,尽管没有国际人权组织干预,国内社会舆论压力也太大了,计生力度不免温和了一些。
计生工作的转型,主要在方式、方法上的变化。明朝中后期,宗室的结婚报告中央往往积压不批,让你早婚早育不成,你超计划生育就成了黑户。有些知名度差点的宗亲,身体如果欠佳,到死的那天,结婚报告还没批下来。真成了这样,就算是个人为祖宗大业自我牺牲吧。
总体来讲,明王朝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坚持得不够,工作开展也极不平衡。后来那帮兄弟学乖了,既然调皮捣蛋才被捉去“结扎”,干脆就不充英雄好汉。报告不批,迟早得批。不干事不出事,练就龟息大法,仍可照生不误,宗室的人口爆炸也就难以避免。所以,计划生育绝对是文明古国“四大发明”之外的智慧光芒,既利于物质文明,也利于精神文明,坚持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若干年后兄弟叔伯比熊猫都难找,能用以骂人的,除了“草泥马”,传统的“操你大爷”都得淡出了!
回到阮大铖这里,他的计划生育问题似乎太模范了。有人说他领取了“独生子女”光荣证,只有一个女儿。又有人举报说,这里面有假,他还生有一个儿子。没奖也举报,真是骨灰级下贱!
不管怎么说,阮大铖当年评个“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应该是没问题的。阮大铖的户籍属“民籍”,不是“军籍”,也不是“匠籍”,说是“农业户口”,大体也不算太错。所以,无论他是一女,还是一女一子,生育二胎,就是放在当下,都不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明代象牙雕送子观音
阮大铖到底仅有一女,还是一女一子?专家没搞清。
原因,时间太久,证据太少。
其实这事很简单——不是跟专家比学识,而是比方法,三脚猫的功夫斗大内高手,那是相当不合适的。子女多少问题,本质上是计划生育问题。明朝没有计生学泰斗,明史专家也不是计生专家,基本都不懂计划生育问题,所以也就不知晓计划生育政策如何巧妙地认定出生人口,找不出实用意义上的方法论。
计生部门如何认定你家有几口人?先说个“段子”吧——计生委调查员下乡调查人口,村头遇见一老农。调查员:“你家是几个人?” 老农:“是一个人。”调查员:“11个人? ” 老农:“不是十一人而是一个人。”调查员:“21个?”老农:“错了,其实一个人。”调查员:“71个人?”老农怒了:“就是一个人!”调查员:“天哪!91个?” 老农崩溃了:“二百五!是一个人呵——”调查员立即在登记簿上记录下来,痛心疾首:“一户竟然251个人,不搞计划生育怎么得了!”
▲计生标语
如果你一笑了之,说明你没干过计生工作。如果你深信不疑,说明你就是计生办的。因为计生部门关于生育问题的认定,就是这么干的,其规定很简要,操作很便利,门外汉一看都会,也就这么两种:如果是本人本户陈述,以本人本户陈述为准;如果是知情人陈述,有二至三人即可。
第一条,天经地义。信口开河,责任自负。第二条,一般人看不懂,实际上它有理论支撑——母鸡下个蛋,邻居都知道。你生个小孩,焉有他人不知?但是,如果你真的没生小孩,但又有两三个邻居或两三个心怀鬼胎的人,向计生部门报告说你生了,怎么办?好办,你没有生,也是生了,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掌握了这个知识的法宝,阮大铖子女的疑案谁都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