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
|
名称
|
备注
|
秦
|
丞相
|
一人或二人,二人时加左右字样,以右为上。二世时一度有中丞相。一称相国,李斯曾为丞相。
|
西汉
|
丞相
|
初承秦制
|
中书令
大司马
大将军
|
武帝起,设中书令分行丞相职权。
昭帝时起,常以重臣、外戚,加“大司马”、“大将军”等头衔实掌宰相职权。如大司马、大将军霍光。
|
三公
|
成帝后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行宰相职权。哀帝时,三公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
|
东汉
|
三公
|
即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光武帝时,三公又改称司徒、太尉、司空。
|
尚书令
|
东汉初年开始,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中枢实权渐入尚书令手中。
|
丞相
|
东汉末一度恢复丞相,曹操亲任此职。
|
三国
|
魏
|
三公
尚书令
|
魏初承东汉旧制,由三公负责行政,尚书令掌握中枢实权。
|
中书监
中书令
|
曹丕称帝后,改秘书令为中书监和中书令,监比令位次略高。
|
蜀
|
丞相
|
诸葛亮曾任此职。
|
大司马
|
诸葛亮死后,继任者蒋琬称大司马。
|
大将军
|
蒋琬之后,继任者姜维称大将军。
|
吴
|
丞相
|
顾雍、陆逊曾任过丞相
|
两晋
|
中书监
中书令
|
同魏制
|
南北朝
|
中书监、侍中、尚书令
|
同为宰相,分管取旨、审核、执行等事。
|
隋
|
内史令
纳言
尚书令
|
中书监改称内史令,侍中改称纳言,与尚书令三者同为宰相,职权同南北朝。
|
唐
|
中书令
侍中
尚书令
|
唐初沿隋制,恢复中书令、侍中原名。
|
以他官加“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为实际上的宰相,而以左右朴射为名义上的宰相。
|
唐太宗时,房玄龄曾任中书令及尚书左仆射。
|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高宗时以此二官为宰相。
|
左、右丞相
|
玄宗时由左右仆射改称,时间较短,亦仅具空名。
|
宋
|
”同平章事“和”参知政事“分别为首相和次相。
|
宋初实行。
|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和”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分别为首相和次相。
|
神宗时实行。
|
大宰、少宰
|
徽宗时改左右仆射为此名。
|
左、右丞相
|
孝宗时实行,直至宋末。
|
左、右宰相
|
在北宰相府和南宰相府各置左、右宰相。
|
辽
金
|
尚书令
|
为宰相。
|
左、右丞相
|
为副相。
|
平章政事
|
亦为副相,其位略低于左、右丞相。
|
元
|
中书令
|
为宰相,常以皇储兼领,但形同虚设。
|
左、右丞相
|
为副相,但掌实权。
|
平章政事
|
亦为副相,其位略低于左、右丞相。
|
明
|
中书令、左丞相、右丞相
|
明初沿元制。
|
(无)
|
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宰相制度终结。皇帝亲理国政,六部掌中枢大权。
|
大学士
|
成祖后,侍讲、侍读、编修、检讨等参预机务,形成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仁宗以后,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的称位元辅或首辅。
|
清
|
大学士
|
清初沿明制。
|
军机大臣
|
雍正时成立军机处,此后名义上仍以大学士为相,军国要务逐渐为军机大臣所掌握。
|
内阁总理大臣
|
宣统三年置,奕劻任此职,后改任袁世凯,不到半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崩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