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浮山,又名浮渡山,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北36公里的浮山镇,海拔165米,景区面积为76.6平方公里。据《大明一统志》记载:“西南有独峰,直上千仞,大江环绕,望之若浮”,故名浮山。山上有36峰、28怪石、36奇岩和72奇洞,存有近500块摩崖石刻。
浮山被道家视为36洞天之一,早期就有修炼之人在此修行。比如汉代的左慈,宋代的张同之,明朝的雷鲤等。唐代成为仙人的吕洞宾也曾云游浮山,并留诗于雪浪岩。张同之,曾任江西路转运判官,后弃官在浮山修道,其修炼之处被命名为“张公岩”。在其所居之处,有一深1米多的水井,井水清澈见底,甘冽异常,可装6担水。令人称奇的是,井水被提走后,随即就满;天要下雨时,水会溢出;数月不下雨,6担水如故,人称“龙井神泉”。此外,这里还有张公的“炼丹洞”、“洗澡池”、“濯足盆”、“鼎炉洞”和八卦图形的“杵药台”、“杵药池”。
南朝梁、陈时,佛教传入浮山。后创建佛教天台宗的智顗,曾久住浮山,并建有“浮山寺”。《神僧传》记载,智顗的母亲徐氏在怀孕的时候,常常梦见五彩香烟萦回在怀,想要拂去,但总会听到有人说:“这是前世的因缘,福德自至,为什么要赶走呢?”他的母亲还梦见吞下了白鼠,如此再三,深以为怪,就去占卜。占卜师说:“这是白龙的兆头。”等到智顗出生的那个晚上,屋子内亮如白昼。为了庆祝他的诞生,家人想炖肉给客人吃。但是肉一下锅,火就灭了。众人正在惊异时,忽然有两个僧人敲门,并说:“善哉,你儿子有大德,将来一定出家。”说完两个人就不见了。
智顗十八岁时出家,后在浮山修行。一日,智顗梦见一处岩崖万重、云日半垂,沧海无边之地;在山上,一个僧人向他招手,还挽着自己上山。智顗将梦中所见告诉了弟子,弟子说,这是会稽的天台山。于是智顗决定带弟子去天台山修炼,并由此创建了天台宗。后隋炀帝赐智顗为智者大师。
隋唐之后,皆奉浮山为“佛教祖庭”。北宋,佛教曹洞第七代祖师圆鉴大师在此修行,世称“远禄公”。宋仁宗赐号远禄圆鉴大师,又赐建寺,名为“大华严寺”。明代,山中佛教大兴,寺庵林立,僧尼数以千计。清桐城学者方以智,晚年居于浮山出家修行,自号浮山愚者,卒后葬于浮山东麓。
如今的浮山还留有许多仙迹或圣迹。比如妙高、如来、文殊、玉女、丹霞、飞来等36峰,双蛙、猴头、天鹅、烂河等28怪石,金谷、选佛、滴珠、首楞、隐贤、摘星、张公、穿心、仙隐、招隐、普陀、会圣等36岩,定心、九曲、宝藏、连理、炼丹等72奇洞。从上述一些颇具佛家或道家气息的称谓中,我们可以感觉到其中曾经蕴涵的神奇故事。其中的飞来峰,紧依妙高峰,绝壁悬岩,如斧劈刀削。在石壁之上,有一奇石好像古人峨冠架在危石上,有腾空飞去之势,故石名“飞来石”,峰名“飞来峰”。而位于石龙峰左的雷公洞是因为修者雷鲤而得名。会圣岩是圆鉴大师圆寂之处。
此外,浮山上还有远禄祖师塔、古庭禅师衣钵塔、众僧藏骨的三宝塔等。在距浮山10公里的白云岩,上有四峰顶立,怪石嶙峋,因曾有白云禅师在此修行,故得名。浮山20公里的青山石屋寺,相传为晋代高僧清供所建。
清代文人施尔萃曾作《游浮山》一诗,诗曰:
独爱浮山好,
幽怀几度来。
空灵观不厌,
一洞一蓬莱。
【浮山法远禅师】 [宋,惠洪《禅林僧宝传》]
浮山法远圆鉴禅师,郑州人也。投三交嵩和尚出家。幼为沙弥,见僧入室请问赵州庭柏因缘,嵩诘其僧,师傍有省。进具后,谒汾阳、叶县,皆蒙印可。尝与达观颖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遭横逆,师以智脱之。众以师晓吏事,故号远录公。开堂拈香曰:“汝海枯木上生花,别迎春色。”僧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八十翁翁辊绣毬。”曰:“恁么则一句迥然开祖胄,三玄戈甲振丛林,”师曰:“李陵元是汉朝臣。”问:“如何是佛?”师曰:“大者如兄,小者如弟。”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平地起骨堆。”问:“祖师门下,壁立千仞。正令当行,十方坐断,和尚将何表示?”师曰:“寒猫不捉鼠。”曰:“莫便是为人处也无?”师曰:“波斯不系腰。”问:“新岁已临,旧岁何往?”师曰:“目前无异怪,不用贴钟馗。”曰:“毕竟如何?”师曰:“将谓目前无。”僧以手画曰:“争柰这个何!”师便打。师与王质待制论道,画一圆相,问曰:“一不得匹马单枪,二不得衣锦还乡,鹊不得喜,鸦不得殃,速道!速道!”王罔措,师曰:“勘破了也。”
上堂:“更莫论古话今,只据目前事与你诸人定夺区分。”僧便问:“如何是目前事?”师曰:“鼻孔。”曰:“如何是向上事?”师曰:“眼睛。”欧阳文忠公闻师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棋,师坐其旁。文忠遽收局,请因棋说法。师即令挝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绰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而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甚么处?”良久曰:“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加叹,从容谓同僚曰:“修初疑禅语为虚诞,今日见此老机缘,所得所造,非悟明于心地,安能有此妙旨哉!”
上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君王得一以治天下。衲僧得一,祸患临身。”击禅床,下座。上堂:“诸佛出世,建立化门,不离三身智眼,亦如摩醯首罗三目。何故?一只水泄不通,缁素难辨。一只大地全开,十方通畅。一只高低一顾,万类齐瞻。虽然若是,本分衲僧陌路相逢,别具通天正眼始得。所以道,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且道狸奴白牯知有个甚么事?要会么?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师暮年休于会圣岩,叙佛祖奥义,作九带曰:“佛正法眼带,佛法藏带,理贯带,事贯带,理事纵横带,屈曲垂带,妙叶兼带,金针双锁带,平怀常实带。”学者既已传诵,师曰:“若据圆极法门,本具十数,今此九带,已为诸人说了,更有一带,还见得么?若也见得亲切分明,却请出来,对众说看。说得分明,许汝通前九带圆明道眼。若见不亲切,说不相应,唯依吾语而为已解,则名谤法。诸人到此如何?”众无语,师叱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