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衙门制度(2)

(2008-07-15 09:46:08)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史考虑
衙门制度(2)

衙门制度(2)

作者:林乾   
 

  与清朝中央衙署长达一个月的假期不同,明朝年终只有四天假期。据清人俞樾《茶香室丛钞》卷六记载,明朝嘉靖时仍是除夕夜官府封印,不再收发、签署各种文件,至新年正月初三重新开印,表明各衙门正式上班。封印时间仅有四日。根据《康熙起居注》推断,清朝至迟在康熙初年就已实行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封印的制度了,而且,其休假日期往往多于三十天。至于原因,不得其详。

  梆鼓声中的衙门起居

  清代沿袭以前的做法,各衙署均以梆鼓声作为作息时间。《公门要略》等书详细记载了州县衙门中人,如何围绕“梆鼓声”安排日常起居的事例。据说“梆点”打多少是有寓意的。衙门官吏要“以长官为中心”,当好自己的班。黎明日出,内衙宅门即州县官休憩的官邸要传头梆,打点七下,寓意是“为君难为臣不易”。头梆是衙门准备上班的信号,这时,前衙守大门的衙役要请内衙用转筒将大门钥匙递出来,打开大门,书吏衙役到衙门报到,听候点名,称为“应卯”。到了早晨,掌印的主官起床,内衙要打第二梆,打点五下,寓意是“臣事君以忠”,书吏们此时要点卯上班,并将当天长官要处理的各种文件送到签押房(州县衙门中掌管钱谷刑名等事务的机构),同时将前一天长官签发的公文分派给各房去办。值日的书吏要将自己的姓名及接办稿件填写在号簿上以备核查。内衙传第三梆时,打点三下,寓意是“清慎勤”,这时长官走出内衙,书吏、衙役肃立,长官进入签押房,一天的工作正式开始。

  中午有休息时间。下午在申时(15~17时)打点七下。日落时传二梆,打点五下,表示一天的工作结束,此时书吏要将各房的签套收回,全部送到签押房。如果长官要“加班”,听其自行处理。如果长官坐大堂,另传头、二、三梆。

  夜里治安防范十分严格,带班的要查点上宿衙役,重点查收仓库、监狱。一切正常后,门子将大门、二门、宅门锁上,禁止所有人进出往来。如果遇有紧要文檄,更夫打更,整夜更鼓分明。

  州县“衙参”与京官“站山子”

  “衙参”是府州县佐杂官员参见长官的礼节和仪式,通常在长官上任等重要日期才举行衙参礼。博览群书的宋朝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说“此礼之起,不知何时”,他在举出唐代岑参为虢州长史时所作的《衙郡守还》一诗后,肯定这一礼仪由来已久。诗中说:“世事何反复,一身难可料。头白翻折腰,还家私自笑。所嗟无产业,妻子嫌不调。五斗米留人,东溪忆垂钓。”他还以韩愈诗中“如今便别官长去,直到新年衙日来”一句为证,怀疑唐朝官员每月有两天举行衙参礼。据洪迈考证,宋朝监司、郡守初次上任,要接受官吏参谒,直到申时僚属还没有离开,胥吏们则排着队站在阶庭下,通报名片以求进见,叫做“衙”,当然,幸运的人被留了下来,而其他人没有留用,这种情况要长达三天之久。颇像重新录用胥吏的考试。

  宋朝有讲古礼的风气,据清朝人俞樾的考证,朝参唱喏就源于东晋江左王氏。一次,支道林进入江东拜见王子又兄弟回来,有人问他的感受,他回答说:“见一群白项乌,但闻唤哑哑声。”俞樾认为,这就是今人所说的“唱喏”。到了明朝,人们已不知唱喏为何事了。至于清朝人,京官只在本衙门时才用驺唱,即传呼开道,行于道路则不再驺唱;而外官又完全是另一番气派,主官行路,传呼甚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衙门制度(1)
后一篇:秋葵纹玉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