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浮山名媛系列之张莹(转)
文/蓝紫木槿
《方以智晚节考》云:“桐城方氏自密之以降,两代四人皆能不亏民族大节……若密之三子,则皆可谓世袭遗民者矣!然今观陈、张二女之行谊,则方氏弟兄之苦节,实半成于闺房之内也。”
陈即陈舜英,张即张莹。
张莹才华丰盈,而见称于乡党者,德胜于才,《方以智晚节考》引方中履《亡妻行略》述云:
君处之坦然不乱。与余书札往还,惟大节是砺。君最孝于母,至是绝不归宁!曲:吾生死方氏,岂跬步离哉!
……
余自隐遁以来,遇世凉薄,有所难堪,尚不能不感愤。君(木槿按:即张莹)则慰我勉我,其识其论,类非世俗女子所及。嗟乎!富贵不动其心,穷约不易其守,学士大夫犹难之,况于闺阁。余得以饮水著书,送老丘壑,抱咫尺之节,他日见先人地下,无愧遗训,非君其孰能成之?往喻池州欲举余应博学宏词,余疾往辞。君喜。未几,征隐逸,当路又将以余应。余方客姑孰。君曰:非吾夫子志也,使群从力止之。故识者谓余之隐易,君之隐难。姑孰杨使君,慕余所著书,为捐俸鋟板于治所,以雠正迎余。余按昔者《文献统考》之刻,马端临为有宋遗民,亦自往校勘,遂行。窥君之意,岁乐余书之行世,似犹病余不深自晦。其送诗曰:“始信文章是神物,令君遽肯见公卿“。盖微词也,君之见义理若此。以故视世之紛华,不啻粪壤。所慕者馌畊灌园,古人之高风。因筑稻花斋,相期偕老。而人情附炎热、羞贫贱,岂无流俗逼人之态。君但一笑而已!
“君但一笑而已!”这种见识气魄,不独为女子木槿所慕,也更该为众多蝇营狗苟的男子们所效!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如此多才多德的女子因恸子早夭成疾而早逝,令人不胜唏嘘!方中履《亡妻张氏行略》云:
余艰于后嗣,君所生子既夭,为数觅儿种。乃五年间三举女,再丧女。……徐妾方孕。语我曰:术者言,君当丧妻而生子。果尔,吾瞑目矣!悲夫!
木槿读后,无语矣!
九日怀远
卷帘愁见北来鸿,独坐焚香万念空。
小阁又经黄雀雨,孤帆好趁鲤鱼风。
三秋有约惟书至,千里还家只梦中。
近日悲凉君若见,归心定与妾心同。
壬子春日感怀
小园狼藉暮春阑,微雨轻风尚薄寒。
远信望过三月尽,空怀怕见百花残。
世情半在愁中悟,俗累多因病后宽。
幸有图书堆满架,闲来取次一开看。
暮春游王夫人园林
芳郊春欲暮,偶尔过柴关。
路曲都因竹,亭高喜就山。
一桥穿树出,双鹤引雏间。
镇日林泉趣,尘嚣忘世间。
夜泛菱湖
四望渺无际,连天水自明。
星随渔火尽,艣带雁声鸣。
夜色千林静,秋风一叶轻。
草虫喧两岸,久听不知名。
木槿就说说每一首最喜欢哪一句吧。第一首,最喜欢的就是“近日悲凉君若见,归心定与妾心同。”,一种很鲜明的景象立刻萦绕在心头:一种怅然若失、一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怀、一种盼望云中锦书来的望眼欲穿、一种做事看书到一半时莫名的叹气或出神、一种瞬间的万念俱灰,只因为那强烈的思乡之情作祟。虽然是茕茕感怀悲凉,却也深信一直埋头读书著书的他一定能理解她,因为她深信他和她是有着共同的心怀的!
第二首,最喜欢的是“世情半在愁中悟,俗累多因病后宽。幸有图书堆满架,闲来取次一开看。”前两句,正是因为“低,一直低到尘埃里。”所以才有距离能更加看清一些世事真相吧,其实看清了又能怎样,还不如取次案上书,在书本里在文字中才能有一个契合心灵需要的很美很沉静的世界!
第三首,没有特别喜欢的句子。只是那一句“一桥穿树出,双鹤引雏间。”很有画面的质地和层次感,动静之间,一种忘俗的生趣!
第四首,夜泛菱湖,此菱湖是彼菱湖否?木槿曾经也泛舟菱湖上,水鸟在舟畔侧飞而过,漾起阵阵涟漪,和煦的微风轻佛脸庞,一种无语相对却爱意浓浓的世界!很久很久了,籍着这首诗,十几年前的那一刻仿佛瞬间重现!最喜欢的还是“星随渔火尽,艣带雁声鸣”吧,如果你有坐船夜行的经历,一定对此句中的幽深空寂不会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