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三)

(2008-04-15 13:58:23)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史考虑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三)
 

三 、明代双籍进士的地理分布与流向

 

表4 明代各省双籍进士(祖籍)的分布与流向

   迁 迁   入出   省省省    际    流    动
A  类  省 B   类   省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安徽 山西 山东 河北 河南 湖北 陕西 四川广东
A类省 江 苏 - 31 2 1 6 16 22 161 14 8 6 12 3
浙 江 39 - 3 2 4 6 12 162 9 6 7 5 3
江 西 31 2 - 6 16 0 19 51 22 39 5 21 5
福 建 5 1 0 - 0 0 3 25 0 1 0 3 10
B类省 安 徽 32 14 1 5 - 13 15 28 16 8 9 3 1
山 西 5 0 0 0 1 - 10 86 17 1 6 4 0
山 东 4 0 0 0 3 1 - 68 10 0 2 2 0
河 北 12 5 0 0 0 1 9 - 9 3 2 2 0
河 南 5 1 1 1 3 6 3 32 - 4 1 3 0
湖 北 2 2 0 1 4 1 10 24 2 - 0 10 0
陕 西 5 0 0 0 0 12 0 15 9 2 - 11 0
四 川 0 0 0 0 0 0 0 6 0 1 4 - 0
广 东 1 0 0 0 0 0 0 10 0 0 0 0 -
C类省 湖 南 2 0 0 0 1 2 2 9 1 2 2 5 0
广 西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云 南 3 0 0 0 1 2 0 0 0 1 0 0 0
贵 州 1 0 0 1 0 0 0 0 0 0 0 0 0
辽 东 0 0 0 0 0 0 2 1 0 0 0 0 0
甘 肃 1 0 0 0 0 2 0 2 2 0 1 0 0
   其  他 0 0 1 0 0 0 1 1 1 0 0 0 0
    合  计 148 56 8 17 39 62 108 682 112 77 45 81 22
续表
   迁 迁   入出   省省 省    际    流    动省内互动 流出合计 流入合计 流动结果 附明代全部进士
C   类   省 其他 小计
湖南 广西 云南 贵州 辽东 甘肃
A类省 江 苏 8 1 38 17 7 5 7 365 278 643 426 -217 2976
浙 江 2 4 26 4 6 1 3 304 143 447 199 -248 3697
江 西 5 3 16 14 12 1 2 270 43 313 51 -262 3115
福 建 0 0 3 2 0 3 0 56 95 151 112 -39 2375
B类省 安 徽 3 5 20 5 1 3 3 185 29 214 68 -146 1172
山 西 1 0 5 0 2 8 2 148 28 176 90 -86 1195
山 东 0 1 4 1 16 0 0 112 36 148 144 -4 1762
河 北 1 1 4 1 5 2 1 58 112 170 794 +624 1657
河 南 3 0 2 1 1 5 0 72 41 113 153 +40 1727
湖 北 1 3 2 2 3 2 0 69 34 103 111 +8 1010
陕 西 0 0 2 4 0 8 3 71 29 100 74 -26 871
四 川 2 0 3 6 0 0 0 22 55 77 136 +59 1371
广 东 0 0 0 0 0 0 0 11 43 54 65 +11 857
C类省 湖 南 -  0 6 3 1 2 0 38 11 49 38 -11 483
广 西 0 - 2 0 0 0 0 4 20 24 38 +14 208
云 南 1 0 - 0 0 0 0 8 7 15 141 +126 125
贵 州 0 0 1 - 0 0 0 3 2 5 62 +57 32
辽 东 0 0 0 0 - 0 0 3 1 4 56 +52 18
甘 肃 0 0 0 0 0 - 0 8 2 10 42 +32 119
   其  他 0 0 0 1 0 - 5 0 5 21 +16 44
    合  计 27 18 134 60 55 40 21 1812 1009 2821 2821 - 24814

资料来源:同表1。
说明:表内A类省系平均每县进士达到40人的科举发达的省;B类省系平均每县进士在10-20人之间的科举一般的省;C类省系平均每县进士在10人以下的科举落后的省。详见拙作:《明清全国进士与人才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载《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本文撰写时,吸收了陈长文《〈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校误》(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等成果,对原文中各省的人数等作了若干修正。但由于陈文的人数盈缩正好相等,故总人数不变。明代进士总数指目前能考到姓名者,轶名的不计。双籍者均按乡贯处理。表内流入合计栏系迁出省合计数加上省内互动数。
1.基本特征
由表4可知明代双籍进士分布与流向的基本特征。(1)分布范围非常广泛。他们的祖先从全国的两京、十三布政司、边缘九镇的700多个州县、卫所迁徒到上述省区、都司、重镇所辖的900个州县、卫所(含若干两京的衙门),另有俩个交趾归附者,几乎涉及到明王朝王化所及地区,也几乎覆盖了明初移民的足迹。这种高学历者前辈迁移分布的广泛性,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2)北直隶产生的双籍进士最多。河北产生的省外流入的双籍进士达682人之多,占全国省际流动的三分之一,且迁自江浙的又几近半数。这是因为随着永乐迁都,大量外地人口迁入京畿重地。其中,来自江南的富户和南京的文武百官及军卫人员最具活力。积年之后,移民后裔科甲鹊起,对京华的文化繁荣作出了贡献。故明初江浙殷实大户、文化阶层的北迁,虽然有碍本地文化的发展,但对北京这一明清北方唯一的文化中心的形成、南北文化差距的逐步缩小,功不可没。(3)边远省份虽然双籍进士的总数不是最多,移入的绝对值也不是很大,但相对值很大,特别是云、贵、辽诸地区,双籍进士超过了土著进士,这是移民文化的显著体现,也是本文结论部分要重点探析的内容之一。(4)顺向流动和水平流动构成双籍进士的基本流向。由文教发达地区向一般地区和落后地区及一般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的有999人,占省际流动总数的55.1%,三大地区内部水平流动的有642人,占省际流动总数的35.4%,两者相加有1641人,占省际流动总数的90.6%,形成基本流向。而一般地区向发达地区、落后地区向一般地区和发达地区的逆向流动的只有145人,仅占省际流动总数的8%。即使如此,其中还有一些特殊因素。如划入一般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省安徽最多,超过了各省之和。这是因为皖地与科名逢掖的浙、赣、苏三省为邻,教育也较为发达,特别是南部的徽州府是大家公认的人才输出区。再如,落后地区向一般地区流入最多的是北直隶,尤其是京师及附近的卫所驻地,这与流入一般地区的其他省份的普通州县的性质是有区别的。总之,逆向流动非常困难。
2.双籍进士的具体流向
在2821名的双籍进士中,有1009人在省内流动,占总数的35.8%,这里面,又有613人仅在府内流动,占省内流动总数的60.8%,还有一些人甚至在同一城或县内流动。如长洲与吴县,作为苏州府治同城而治;颖州卫在颖州境内。这些州县、军卫进士祖先的著籍户口的改动,说不定离原籍仅阡陌之间,或一街之隔。因此,这种省内的、近距离的流动与省际的、长距离的迁徒对流动者本身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的改变及对区域文化的作用不可相提并论。同时,明代乡试和会试的区域分配制,必然会对部分祖上与文化落后地区有瓜葛的科举发达的省份的科举人口的著籍户口产生影响,甚至会出现“冒籍”现象。为此,笔者在全部的双籍进士中又析出省际流动和省内流动两部分,以便分别讨论。
大家知道,由于我国疆域辽阔,各省的面积、气候、人口、经济、文化、风尚等不同,教育水准差异很大。然不大为人注意的是,明代各省内部文教发展的不平衡性,比省际还甚。如浙赣苏闽是明代科举的四大省,但辖区内也有14个县没有产生一个进士。相反,文风平平的四川省,尽管平均每县只有10.5个进士,但蜀地境内的内江、巴县、富顺等每县的进士都超过100名,跻身科举最发达的州县。因此,对双籍进士的流向,不仅要进行省际的宏观讨论,还要把讨论的内容延伸到州县。经量化处理,笔者把明代全国各州县的进士分成最发达、发达、较发达、久发达和落后等五个级别,每个级别都有五种流向,则形成25种方位不同的流向。现把统计的结果归纳成表5、6,明代双籍进士祖先省际、省内州县的具体流向就非常清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为节约篇幅,在此仅对科举最发达(A类)、发达(B类)州县的流向稍作分析。明代全国有A、B类州县115个。这些仅占全国8%的州县,产生的双籍进士,竟占省际流动的52.5%,省内流动的61.1%,平均55.6%。由此可知,明代双籍进士的流动,主要是这些科举臻于极盛的州县科举人口的输出。所以说,各省双籍进士原籍的分布,不仅处决于每省的人文背景,如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要比江西多,然蜀境内出现的双籍进士江西籍的超过了两湖之和,这是因为明初江西的文教水准明显高于湖广。还体现在即使原籍同属于一个省,也处决于该省内部士气的强弱。如明初迁入皖北的江西移民以饶州府为最多⑨,但由赣入皖的16个双籍进士(全部在皖北)主要来自吉安、南昌及后来由皖南徽州府划入江西的婺源县,无1人来自饶州府。这是因为上述地区的科名远比饶州旺盛。这表明科举发达州县的移民迁入他乡后,至少部份仍与原籍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移民的文化优势在新著籍地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但当我们把A、B类州县划成省内流动和省际流动两块分别观察时,就会发现,他们的具体流向又各自受人才流动规律和科举区域配额政策所支配。

表5 明代双籍进士(祖籍)省际州县的流向

 流 向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安徽 山西 河北 山东 河南 湖北 陕西四川 广东 湖南 广西 云南 贵州 辽东 甘肃 其他 合计
A→A 6 3 3 0 5 0 0 0 0 3 0 1 0 0 0 0 0 0 0 0 21
A→B 109 98 31 12 11 0 0 0 9 3 0 2 0 0 0 0 0 0 0 0 275
A→C 8 9 22 5 1 0 0 0 3 1 0 0 0 0 0 0 0 0 0 0 49
A→D 21 12 23 5 1 0 0 0 0 2 0 1 0 0 0 0 0 0 0 0 65
A→E 34 33 49 8 4 0 0 0 3 1 0 9 0 0 0 0 0 0 0 0 141
B→A 1 5 12 0 12 0 3 4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39
B→B 39 32 30 4 6 10 2 5 1 11 4 0 1 0 0 0 0 0 0 0 145
B→C 9 7 12 2 5 5 7 1 0 1 6 0 0 0 0 0 0 0 0 0 55
B→D 10 5 9 0 4 0 1 0 0 0 4 0 0 0 0 0 0 0 0 0 33
B→E 42 23 28 1 10 1 3 6 1 7 7 0 0 0 0 0 0 0 0 0 129
C→A 0 1 0 0 0 1 0 0 2 1 0 0 0 0 0 0 0 0 0 0 5
C→B 10 17 1 3 8 11 1 8 5 3 1 0 3 0 0 0 0 0 0 0 71
C→C 7 2 1 0 2 4 1 2 1 2 0 0 0 2 0 0 0 0 0 0 24
C→D 9 1 0 0 1 3 2 1 1 3 1 0 0 1 0 0 0 0 0 0 23
C→E 9 4 5 1 12 18 1 4 3 2 2 1 0 2 1 0 0 0 0 0 65
D→A 1 0 2 1 4 1 4 1 0 2 1 0 0 0 0 0 0 0 0 0 17
D→B 3 19 5 1 6 7 1 29 4 5 8 2 2 7 0 0 0 0 1 0 100
D→C 2 4 2 0 8 2 3 4 5 2 4 0 0 0 0 0 0 0 0 0 36
D→D 4 1 10 2 10 9 2 2 1 2 5 0 0 0 0 0 0 0 0 0 48
D→E 7 7 6 2 25 15 4 17 4 2 8 2 1 6 0 0 0 0 0 0 106
E→A 2 2 2 0 4 0 1 2 0 1 0 0 0 2 0 0 1 0 0 0 17
E→B 10 9 7 4 17 14 4 18 8 2 5 3 3 1 0 2 0 1 3 1 112
E→C 6 4 3 0 10 8 5 1 2 2 4 0 0 4 0 3 0 0 1 0 53
E→D 4 0 0 1 8 15 1 2 3 5 1 0 1 2 1 1 0 2 3 1 51
E→E 11 2 6 4 9 24 12 5 15 6 8 1 0 9 2 2 2 0 0 2 120
待考 1 4 1 0 2 0 0 0 1 0 0 0 0 2 0 0 0 0 0 1 12
合计 365 304 270 56 185 148 58 112 72 69 71 22 11 38 4 8 3 3 8 5 1812

资料来源:同表1。
说明:表内A代表进士人数在100以上的科举最发达的州县,全国共39个;B代表进士人数在50-99之间的科举发达的州县,统计数据为73个,考虑到两京的大兴、宛平、江宁双籍进士麇集,都升格为B类,则全国共有76个;C代表进士人数在30-49之间的科举较发达的州县,全国共84个;D代表进士人数在15-29之间的科举欠发达的州县,全国共217个;E代表进士人数在14以下的科举落后的州县,全国共1000余个。双籍者均按乡贯计算。

表6 明代双籍进士(祖籍)省内州县的流向

流向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安徽 山西 河北 山东 河南 湖北 陕西 四川广东 湖南 广西 云南 贵州 辽东 甘肃 合计
A→A 94 37 7 22 0 0 0 0 6 0 0 3 0 0 0 0 0 0 0 169
A→B 87 9 15 12 1 0 0 0 2 1 0 1 6 0 0 0 0 0 0 134
A→C 3 1 1 2 0 0 0 0 1 1 0 2 0 0 0 0 0 0 0 11
A→D 1 1 2 6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1
A→E 14 5 1 14 1 0 0 0 4 1 0 8 1 0 0 0 0 0 0 49
B→A 29 11 7 16 0 0 0 0 0 0 0 0 11 0 0 0 0 0 0 74
B→B 23 44 3 3 3 0 13 3 0 6 3 0 7 0 0 0 0 0 0 108
B→C 5 0 0 0 1 0 1 5 2 1 0 0 4 0 0 0 0 0 0 19
B→D 0 5 0 1 0 0 1 2 1 2 2 0 0 0 0 0 0 0 0 14
B→E 2 3 1 2 1 0 1 0 2 2 6 0 7 0 0 0 0 0 0 27
C→A 1 1 1 0 1 0 0 0 2 0 0 0 0 0 0 0 0 0 0 6
C→B 3 5 0 1 1 0 13 3 0 2 1 0 0 0 0 0 0 0 0 29
C→C 2 0 0 1 1 10 2 2 5 0 0 6 0 1 7 0 0 0 0 37
C→D 0 0 0 0 1 0 1 1 2 5 0 0 0 1 0 0 0 0 0 11
C→E 0 1 0 1 0 1 1 1 1 0 0 3 1 0 1 5 0 0 0 16
D→A 0 8 0 3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2
D→B 2 5 1 3 0 0 19 3 0 1 2 3 0 0 0 0 0 0 0 39
D→C 0 0 0 0 2 4 3 1 3 2 0 3 0 0 0 0 0 0 0 18
D→D 0 2 2 0 11 3 1 2 0 5 3 5 0 1 2 0 0 0 1 38
D→E 0 1 1 1 1 1 5 2 1 3 2 4 2 1 3 0 0 0 0 28
E→A 2 1 0 4 0 0 0 0 2 0 0 1 1 0 0 0 0 0 0 11
E→B 9 2 0 1 0 0 33 2 0 0 6 0 0 0 0 0 0 0 0 53
E→C 0 1 0 0 2 4 3 3 5 0 1 9 0 0 2 0 0 0 0 30
E→D 0 0 0 1 1 2 5 5 1 2 2 0 1 4 1 0 0 0 0 25
E→E 1 0 1 1 0 2 8 1 1 0 1 6 2 3 4 2 2 1 1 37
待考 0 0 0 0 0 1 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
合计 278 143 43 95 29 28 112 36 41 34 29 55 43 11 20 7 2 1 2 1009

资料来源:同表1。
说明:表内相关含义与表5说明同。

在同一省内,A类州县、B类州县之间的水平流动和B类向A类州县的逆向流动的有351人,占A、B类州县迁出总数616人中的57.0%,形成主流。在C、D、E类州县中,也基本上呈现了这种趋势。这表明,在同一行政区,或乡试、会试的同一卷区内,亦即同一考试政策范围,科举人口向文化教育发达的地区聚集,套用现代人才学理论,这顺应了人往高处走的人才流动规律,高能聚核、人才共生效应对明代士子同样有很大的吸引力。
但是,考察相同的三种流向,在省际流动中,却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A类州县、B类州县之间的水平流动和B类向A类州县的逆向流动的仅205人,占A、B类州县迁出总数952人中的21.5%,远远少于顺向流动,也明显低于平均流向。至于表内C、D、E类州县向B类州县的逆向流动都相对较多,这是因为双籍进士众多的两京四个附廓县都属B类县,全国各不同文化层次的地区的移民落户京城,这是特殊的政治因素决定的。由于A、B类州县大多来自科举发皇的省份,而迁入的则以科举水平一般或落后的省份为主。这显示,受明代科举区域配额政策的影响,在省际流动中,移民的顺向流动有利于自己在科考上的成功(详后)。同时,也说明了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明中下叶,科举发达地区场屋竟争十分激烈,不少应试者往往会主动设法去文化落后,尤其是边远地区入籍赶考。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文化低下的省份,尤其是边远省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文化水准整体的提升。这一信息的现代启示是:切实可行的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不仅会对人才的地理分布和空间流动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流动者本身来讲,也增加了成功的机会,是“双赢”。这对于今天开发中西部地区制订文教、人才政策不无借鉴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