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浮山

(2007-12-11 21:55:23)
标签:

文学/原创

文化

旅行

美图

分类: 闲情偶记
在浮山
 

在浮山

姚鼐如斯解释“桐城派”的起源:“舒黄之间,天下之奇山水也。”

自明至清,“桐城派”崛起,雄居中国文坛三百余年,为中国文学(文化)史所仅见。姚鼐所论的“桐城派”起源,实质上是一种的概念化的地灵人杰之说。桐城(今作桐城、枞阳二县)的“人杰”,可见于三百年间近千名“桐城派”的桐城籍作家。而桐城的“地灵”,其实只在浮山。

浮山时属桐城东乡,之所以能独撑“地灵”二字,一在其山水之奇,火山地貌鬼斧神工,无与伦比;二在其北接舒庐大地,南濒长江,能以交通的便捷成为区域性地理标志。之于桐城他处的名山胜水,那都是后话,时不足显,更不可以今证古,将之归于姚鼐所言的“舒黄之间,天下之奇山水”之列。

后人追捧的“桐城派”,实有“桐城学派”、“桐城诗派”和“桐城文派”三系,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皆影响深远。“桐城派”终于清末民初,但相关学术研究迄今仍方兴未艾。就“桐城派”研究的学术层面而言,今人多着眼或局限于作家与作品自身。这种研究方式,付诸一般的学术领域,并无多少不妥之处。但就“桐城派”研究的个案而言,则已步入误区。

——“桐城派”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地域文化。这种本质,在“桐城学派”上表现得尤为明显。钱秉镫以诗学、易学见长,称著明末清初。方以智不仅以“方氏易学”闻名海内外,更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家。在“桐城学派”中,如果抽出这钱、方二氏,这个学派便失去关键性支撑。而钱、方二氏如果不是籍属桐城,又同样又不能称之为“桐城学派”。换言之,他们若生活于公安县,那自是“公安学派”;生活于新安江流域,自然是“新安学派”。机械地深究“桐城派”细枝末节,明显就是舍本逐末。正因为有桐城地名的存在,著作者是桐城人,才会有学术成果上的“桐城”冠名。

——“桐城派”的渊源,其实质是桐城地方氏族,对中国文化的家族式贡献。桐城东乡的方、阮等氏,或自明至清,或自唐至明,累世簪缨。家族中历世的文化传承,最终才出现学术大家方以智,诗文(戏剧)大家阮大铖。桐城方氏对中国文化家族式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除孔氏家族外,其他氏族无出其右。“桐城派”源流中的桐城姚、刘、吴等氏中的诸经典作家,或为当时方氏世戚,或因文章、学问为方氏至友。这些辰星般四处闪烁的“桐城派”成员,向心点仍在浮山方氏。从这个意思上讲,方苞无论生活、成名于何处,纲目关系没有改变,他都是浮山方氏氏族文化上的一颗新果实。而学派中的其他重要成员,或利益于这种直接传承,或利益于这种氛围熏陶。至于今天流传的何处“出人”、何处“出名”之说,未免流于肤浅。

——“桐城文派”的流派特征,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作家群。姚鼐所言的“天下之奇山水”,同时见证的除山水绮丽外,是地方农耕不能发达之状。农耕发展的困难,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桐城商业便不会走徽州之路,使“读书—科举—仕宦”之路成为必然。但能走到“第三步”的人,毕竟极少。而走到“第二步”的读书人,最终多以执教授馆为生。即便是走到了“第三步”,如姚鼐、吴汝纶等,最后仍常见辞官谋馆,作书院山长。他们因教学的需要,既要作文,亦要讲文,文风必须介于“庙堂文学”与“山林文学”,即须讲“义理、考据、辞章”,以保证应试的需要和文章的精彩。早年,姚鼐欲投戴震门下,为戴震拒绝。但戴在给姚的回信中,提出了“义理、考据、辞章”的治学要求。姚鼐将戴说作文学解,本是曲解,或言赋予戴说新的内涵。纵观“桐城文派”的作家作品,作品的特征并不明显,只有“教师”这一身份十分醒目。方苞、姚鼐、刘大、吴汝纶、马其昶、姚永朴如此,桐城之外的管同、梅曾亮、张裕钊、林纾同样以执教为业。而终身为官的张英、张廷玉、姚文然等桐城人,虽有文章传世,便不能计入“桐城文派”。

今天,昔日桐城东乡的氏族文化,已经失去生存的基础。在浮山,尚存的唯有“天下之奇山水”——是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安徽风景名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