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文化美图 |
分类: 文史考虑 |
阮大铖传承的“桐城诗派”
自明至清,“桐城派”崛起,雄居中国文坛三百余年,为中国文学史所仅见。“桐城派”实有“桐城学派”、“桐城诗派”和“桐城文派”三系,在中国文学(文化)史上皆影响深远,相关学术研究迄今仍方兴未艾。而桐城“三派”中,钱钟书在《谈艺录》中认为,桐城之诗胜于桐城之文,根本不是将“桐城派”与“桐城文派”的模糊或等同。
关于“桐城诗派”,姚莹《桐旧集序》曰:“自齐蓉川(之鸾)给谏以诗著有明中叶,钱田间(澄之)振于晚季,自是作者如林。康熙中,潘木(江)先生是以有《龙眠风雅》之选,然犹未及其盛也。海峰(刘大)出而大振,惜抱(姚鼐)起而继之,然后诗道大昌,盖汉魏六朝三唐两宋以至元明诸大家之美,无一不备。海内诸贤谓古文之道在桐城,岂知诗亦然哉?”
桐城(今枞阳县雨坛乡)齐之鸾,字瑞卿,号蓉川,明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齐之鸾学识渊博,文彩宏丽,著有《蓉川集》等,是桐城文学勃兴之先导,也是当之无愧的桐城派诗祖。但姚莹关于“桐城诗派”的论述,与刘声木的《桐城文学渊源考》、《桐城文学撰述考》一样,不能不犯一个共同的错误,就是囿于前朝旧论,以人废文,只字不提阮大铖之诗,既失之公允,也使是“桐城诗派”脉络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