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桐城文派社群考察(8)

(2007-11-23 13:40:09)
标签:

人文/历史

文化

美图

分类: 文史考虑
桐城文派社群考察(8)
 

桐城文派社群考察

姚振黎

(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所教授)

 

(四)自保守不变,至通时合变

《文心雕龙.通变》曰:「文辞气力,通变则久.」「变则其久,通则不乏.」会通适变,趋时乘机,方得以继承,创新.然通变无方,数必酌於新声;故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桐城文派深明此义,且付诸实践.

方苞论古文写作,:「变化无方,各有义法,此史之所以能洁也.」「各有义法」乃古文写作因文体,题材,写作而变化无方,非任何体式所能囿.桐城派强调为文「有所变而后大」故其社群作家从不一味仿效,盲目崇拜;敢於批评,勇於超越.

刘大櫆以事物变化不息,反对抱残守缺,一成不变,对历史上诸多旧说,皆勇於怀疑.如众人以「六经亡於秦火」,遂作〈焚书辨〉为秦始皇辩护;对伯夷扣马而谏武王伐纣,指为「委巷小人之谈」,论证其非事实;对复古者津津乐道「井田」,明确提出:「世异则事变,时去则道殊.」以为后世社会制度不宜复用井田制;〈观化〉宣扬事物不断变化,又尝云:「天地之气化,万变不穷.」不仅社会制度,对於人生,海峰亦云:「人生如逝水,一往不复回.前者汩汩去,后者悠悠来.」於文学书写亦强调变,《论文偶记》曰:

文贵变,《易》曰:「虎变文炳,豹变文蔚.」又曰:「物相杂,故曰文.」故文者,变之谓也.一集之中篇篇变,一篇之中段段变,一段之中句句变,神变,气变,境变,音节变,字句变,惟昌黎能之.

是知刘大櫆以通时合变之思想,贯穿其人生哲学,社会发展,学术思想与文学理论.

桐城派文统虽标榜由明代归有光接续唐宋八大家,并上追《史》,《汉》,最终溯源儒家经典,然姚鼐编纂《古文辞类纂》指出归有光:〈李公行状〉「首尾琐细语尚宜剪裁」,是故〈与石甫〉曰:「文章之事,欲能开新境.专於正者,其境易穷,而佳处易为古人所掩.近人不知诗有正体,但读后人集,体格卑卑,务求新而入纤俗,斯固可憎厌,而守正不知变者,则亦不免於隘也.」主张为既守正,又知变.

至於陈用光於桐城三祖之文,评曰:「望溪,海峰没后,而先生(姚鼐)遂为海内之钜望者数十年.望溪理胜於辞,海峰辞胜於理,若先生(姚鼐)理与辞兼胜,以视震川犹有过焉.」方宗诚曰:「惜抱先生之文以神韵为宗,虽受文法於海峰,南青(姚范字),而独有心得.」是知桐城三祖於传承之外,有会通,有适变,文风有互异处,均卓然成家.

梅曾亮又可谓桐城文派社群中,通时合变之代表.盖清廷二百余年历史,於道光时由胜转衰,政治腐败,经济衰颓,鸦片战争失利,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有识之士对埋首书本之考据学风深感不满;强调纲常,表彰名节之宋学再度兴起.伯言生於此一纷纭变幻之年代,〈答朱丹木书〉揭示其为文,立言之立场:

惟窃以为文章之事莫大乎因时.立吾言於此,虽其事之至微,物之甚小,而一时朝野之风俗好尚,皆可因吾言而见之.使为文於唐贞元,元和时,读者不知为贞元,元和人,不可也;为文於宋嘉佑,元佑时,读者不知为嘉佑,元佑人,不可也.

所谓「因时」,即指文章须反映现实,具时代气息.是故梅曾亮反对模拟古人,因袭陈言,其〈复邹松友书〉,〈答吴子叙书〉批评一味拟古,〈复上汪尚书书〉则曰:

夫君子在上位受言为难,在下位则立言为难,立者非他,通时合变,不随俗为陈言者是已.

明确提出「通时合变」以为立言准则,〈与姚柏山书〉推重汉代政论文最为剀切简明,且与时事契合.其主张「通时合变」,重视文章之社会功能,反对千篇一律或陈陈相因.值鸦片战争前后,国家多事之秋,伯言文得使「士大夫多喜言文术政治,乾嘉考据之风稍衰矣.」诚可视作桐城文派通时合变文学思想之代表.

后期桐城派「中兴」代表人物曾国藩,「尝自谓粗解古文由姚氏启之,列姚氏於圣哲画像三十二人中,可谓备极推崇矣.然曾氏为文,实不专守姚氏法,颇熔铸选学於古文,故为文词藻浓郁,实拔戟自成一军.」迨乎「五四」前夕,以固守桐城派家法著称之严复,林纾,均以翻译《天演论》传播西方思想,配合时移势变,其所表现之古文修养,至今仍为人称誉.陈柱曰:

望溪方氏,模仿欧曾,明於呼应顿挫之法,以空议相演;又叙事贵简,或本末不具,舍事实而就空文;桐城文士多宗之,海内人士亦震其名;至谓天下文章莫大乎桐城.厥后桐城古文传於阳湖金陵,又数传而至湘赣西粤,然以空疏者为之,则枯木朽荄,索然寡味,仅得其转折波澜.惟姬传之丰韵,子居之峻拔,涤生之博大雄奇,则又近今之绝作也.若治经之儒,或治古文家言,或治今文家言,及其为文,遂各成派别.

自方苞,刘大櫆,姚鼐,至恽敬,曾国藩,严复,林纾,虽均属桐城派及其支与流裔,然所为古文,绝非陈陈相因,而是各个别出机杼,随时代,题材,体裁,作家而异.桐城文得以持久旺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历时长久,流传广远,影响最大之文学流派,除薪火相传,亦与其鲜明文学主张,特殊散文风貌能「通变则久」有以致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