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阮大铖与钱秉镫的是非恩怨(续完)——阮大铖考评(34)

(2007-09-27 20:32:52)
标签:

文学/原创

谈天说地

美图

分类: 文史考虑

阮大铖与钱秉镫的是非恩怨(续完)——阮大铖考评(34)

 

阮大铖与钱秉镫的是非恩怨

 

“是时,流寇大起盘踞江北,濒江人皆渡避寇”(钱秉镫《先妻方氏行略》)。根据《流寇志》的相关记载,张献忠时在桐城大肆屠城。乡里生怨的阮大铖、钱秉镫、方以智诸人,便先后避祸移居南京。聚居南京的东林少年,以《留都防乱公揭》驱阮,虽然钱秉镫、方以智均未在该揭签名,但阮氏认为是吴应箕主笔,方以智主谋,与他们交往密切的钱秉镫自有干系。其后,何如宠病逝南京府第。何如宠是明季最具威望的桐城人,在公祭何的公共场所,六皖之士间相互口诛笔伐,阮大铖与钱秉镫之间的矛盾公然为水火。

甲申之变后,阮大钦与马士英等人拥立福王,钱秉镫又参与了史可法、姜居之等谋立潞王的活动。这时的阮、钱关系,又由个人恩怨转为政治对立。阮大铖进入弘光朝后晓有权势,对东林后人由避让转为报复,钱秉镫也是名列期中。 阮大铖对东林后人残酷打击,对钱秉镫却并未穷凶极恶,其间很可能还是为二人的世戚关系所左右。否则,并未远躲深藏的钱秉镫,其妻都能寻觅到他的踪迹,阮大铖的手下肯定能将其捕获。

永历五年,效命永历小朝廷的钱秉镫剃发为僧,后辗转回乡,其名亦改为钱澄之。更名中的易“金”作“水”,某种意义上表明了钱澄之对明、清易代的认同。经世之变中的这种豁达态度,一方面是因为钱为习易之人,能从宇宙之变中通达国变之理。另一方面,钱澄之阅历甚广,亲身体验过明季的黑暗,并无后人留恋南明的想当然耳。如果明朝延续,百姓无疑是水深火热;倘若流寇得势,百姓决然是人间地狱。有清代明,也算是时事使然,容不得百姓作乌托邦之想。

阮大铖悄然死去,钱澄之结庐田间。晚年的钱澄之有字示子孙:“田要小,不要好;书要读,不要考。”生活拮据的钱澄之,七十之后卖文乞资,八十老翁苦为稻粱谋——生逢乱世的钱澄之,有比阮大铖更多的磨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