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谈天说地美图 |
分类: 文史考虑 |
中江首领阮大铖
囿于文学评论的政治因素,文学史留有影响是“桐城派”。早在“桐城派”勃兴之前,桐城中江社的文学活动,即在晚明晓有影响。
根据朱《明季桐城中江社考》的记述,“明季结社,其数盈百,而势力之伟大,无如复社;而与复社隐然相抗与之敌对者,其惟中江社。”“中江社之首领,为桐城阮大锨。”
关于中江社的结社目的,朱认为: “中江社之设,殆与东林党暗争以后,又与小东林党之复社暗争也。”这一史论观点,仍未脱文学政治化的窠臼。故其论及中江社之结社原因时,便称阮大械别立中江社,是“网罗六皖名士,以为己羽翼,一以标榜声名,思为复职之地,一以树立党援,冀为政争之具”。
其实,中江社不过海门社的继承与发展。海门社成立于崇祯三年,是阮大铖从祖阮自华与吴应钟、刘钟岳等所结。阮自华颇具先祖阮籍、阮咸遗风,人称风流太守,远非后人想象中的政客。
中江社结于崇祯五年,据《怀宁县志·名胜志》(民国版):“中江楼,在镇海门外,江矶之巅。明郡绅阮自华建结海门大社于此。” 海门社社址为中江楼,中江社亦在此楼集会,诗酒集会是中江社主要内容。阮大铖的《咏怀堂诗集》甲戌到乙亥之间的诗作,即成于中江社活动期间。
中江社成员,多为晚明中下层文人,诸生居多,境遇与阮大铖其时并无多大差别,属科场仕途失意而寄情山水。也因为成员的构成,中江社便不如复社的社会影响,真正带有干政的可能。中江社虽“六皖知名士皆在”,但毕竟限于桐城、怀宁两县,以桐城居多,活动范围多在桐城境地。只是阮大铖极有活动能量,交往范围广泛,既有叶灿、方孔昭、朱大典、范景文、顾起元等官员,亦有潘木公、方文等布衣高士。
中江社主要成员除阮大械、钱秉镫外,大都不见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