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谢:小小说《借盐》发《文摘周刊》(10月21日),谢谢编辑老师!谢谢杨晓敏老师推荐!
(2022-10-25 10:43:53)
标签:
文学/原创 |
借
秦建荣
那年春天,舅舅到我家来了。母亲给舅舅泡了一杯茶,放了糖,就踅进灶房,站在凳子上,把长长的胳膊伸进面缸,刮了好几下,才刮出一碗白面来。
擀好了面,母亲往盐罐里一看,一点盐也没有了,就悄悄地对我说:三子,到你六婶家里借两勺盐。快!
六婶住在我家的上边,不远,三步两步就跑到了。听说我要借盐,六婶犹豫了一下,转身走到案边,用鸭嘴一样的白瓷勺子舀了一勺盐,抖了两下,倒进我伸出的碟子里。又舀了一勺盐,抖了两下,倒进碟子里。
那天母亲给舅舅擀的面很长,像抽陀螺的鞭子。舅舅咥完一大碗,母亲又给他盛了第二碗。咥第二碗的时候,舅舅看见靠着门框流口水的我,就把碗放在桌子上说:三子,来!你也吃些。母亲赶紧摇手说:你快吃,别管他,他刚刚才吃了,也是白面。这是我第一次听母亲说假话。我感到委屈,想争辩,母亲却用目光制止了我。我明白母亲的意思,她想让娘家人说她的日子过得不错。那天我没有吃到一条白面,只在舅舅走后喝了一碗面汤,咂了两下嘴巴。
第二天,母亲卖了鸡蛋,买了一斤盐。一进门,就拿了和六婶家一样的白瓷勺子,舀了谷堆谷堆两勺盐倒进碟子,让我给六婶还。我嘟着嘴说:咱借的两勺盐可没有这么多,六婶每回舀一勺就抖两下,把多少盐都抖下去了。母亲立即瞪了我一眼道:不许乱说,这叫低借高还,再借不难,快去还吧。
可我心里仍是不平。在去六婶家的路上,我看着碟子里明显多出的盐,就把舌头伸进碟子,狠狠地舔了一下。当时那个咸呀,真像要把我的舌头咸掉似的,让我难受极了。但我没舍得吐,我强忍着把那些盐咽了下去,虽然喉咙受了委屈,心里却舒坦多了。
后来大哥回来挣工分,我家的日子走了上坡路;而六婶家因为给六叔看病,却走了下坡路。相对来讲,我家比六婶家的日子要好些了,虽然只是从炕上好到席上。
一天,六婶到我家来借盐,母亲没在家,我就学着六婶的样子犹豫了片刻,然后把白瓷勺伸进盐罐,挖了一勺,抖两下。再挖一勺,再抖两下,倒在六婶伸出的碟子里。对于我这样的做法,六婶没说什么,很平静。我也觉得这是礼尚往来,自然而然。
然而当我把这件事说与母亲之后,母亲却严厉地斥责我:你怎么能这样?你怎么能这样!我不服气地说:他能行出初一,我就能行出十五,这叫以一报还一报。母亲用食指戳着我的额头说:小小年纪不学好,做事不厚道,往后会讨人嫌的。
六婶借我家的盐,是一星期后才还的。那天六婶从下河口的经销店买回了盐,从我家经过时,想起了借盐的事,就直接走进了我家院子。当时我和母亲正在拆一件旧毛衣。看见六婶进来,母亲赶紧起身去迎,端了椅子让她坐,又倒了一杯热茶,这才坐到六婶的旁边,说起了家长里短。说了好大一会,看太阳冒出了树梢,六婶才递过盐罐,说是还了盐还要回去做饭。令我没想到的是母亲竟然拒绝了。母亲说:两勺盐有啥还的?不用还了。六婶说那不行,世上就没有借啥不还的道理。咱好是好,可一码归一码,亲兄弟还要明算账哩。快去舀两勺吧!母亲仍然拒绝。六婶就把盐罐给我递过来,我放下线团子准备去接,母亲却抢一步接了盐罐,匆匆地走进灶房,背过身,拿出勺子,只象征性地舀了一点点,又舀了一点点,这才转过身,把盐罐递给六婶说:太皮薄了,太皮薄了。
过后我问母亲,你不是说低借高还再借不难吗?为啥六婶来还盐,你只象征性地舀了一点点?你这样让着六婶,六婶也不知道。母亲却说了一句我当时认为很愚蠢的话,她一字一顿地说:吃、亏、是、福。你六婶不知道,只要天知道就行。顿了一下又说,在村院里住着,做事一定要厚道,不要让人指脊梁骨。要让人说好才行。
现在看来,母亲的做法是对的。因为从此之后,我们两家人走得更近了,不管遇到啥难事,都彼此帮衬,互通有无,一直延续至今。(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