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于平淡的安利形象广告

标签:
杨舸广告评论安利新形象广告lifestyle生活场景洞察人性平淡杂谈 |
分类: 广告-观点梳理 |
安于平淡的安利形象广告
作者:杨舸
又是一条life style的形象广告!
一组组的生活场景,仿佛很温馨,但却是经常在广告中看见的生活片段场景:第一组场景,女儿在画画,爸爸(应该是安利男推销员)疼爱地看她,爸爸拿起女儿的画,女儿亲爸爸,画上却是爸爸妈妈和戴红领巾的男孩,水滴在画上,是爸爸感动的泪水?不是,是雨水!然后场景转换到第二组场景的汽车站,原来这幅画是一个小男孩画的,他手拿着画,正站在雨中,旁边有个阿姨撑着伞,背着安利的包,应该是女推销员,镜头一切换,男孩撑着伞看着画面外,原来阿姨上车了,正在抹脸上的雨水,好像应该是将伞留给了男孩。忽然又阳光灿烂,出现第三组场景,一个安利的女推销员上门给老爷爷老奶奶送安利产品,又好像是冒雨而来的。镜头再一转,出现最后一组场景,一个提公文包的男子进入一个房间,大约是男推销员吧,房间里都是为他祝贺生日的朋友还是顾客?男子感动不已,看着窗外的城市夜景……
安利想做什么?塑造安利推销员有情有义有爱心的形象?我猜应该是。直销员不是那么好做的,总是容易为人误解,而且一些昧着良心的直销员,更是把直销行业给抹黑了,安利以前的形象广告曾经做“梦想”主题,是为了召唤更多人加入直销行业,现如今做“爱心”主题,应该是为了提升安利直销员的形象,将之与一些无良的直销人员区别开来。
但是,是否因为是责任过重了?以至于创意的表现束手束脚,生活片段的选择都是那么的平平淡淡,流于表面,很难打动人,也很难记得住。
Life style的广告很好做,但也很难做。
好做是在于life style广告总是撷取一些生活片段来呈现,创意上比较容易发想,花整为零,容易构思,比幽默广告、悬念广告、酷潮广告都要容易下笔。
难做其实也正因为容易下笔,就不太容易与众不同,稍不留神,创意出来的一大堆镜头,就变成平淡生活的照搬,缺少人性的洞察,也就很难打动人。
记得我十八年前刚刚开始在上海奥美学做广告的时候,第一次做的life style广告就是施贵宝的小施尔康,想了一大堆小孩子的生活镜头,觉得很不错,给老板董洽一看,他就摇头说没感觉,然后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到今天:“你知道吗?life style的广告,只有每组生活场景都很棒,整个广告才会很棒。”每组生活场景都很棒?有没有搞错?那么夸张吗?那不得想死人呐。现如今才知道,其实无需每个生活场景都流芳百世,但一定要有很棒的生活场景才行。
老一点的广告人应该都记得,柯达的一个形象广告,一个剪头发的男孩的哭脸被拍摄下来,舞台上跳舞的小孩裤子掉了下来的尴尬也被拍了下来。柯达的胶卷算是被数码时代给陷害了,没落了,但是这个生活场景却被人们永远地记忆了下来。
新一点的广告人可能也会看过,iPhone4的最近的形象广告,孩子和妈妈在这一头为爸爸过生日,爸爸在那一头吹蜡烛,这一头的蜡烛熄了,原来是妈妈和孩子在这一头吹灭的。这才是感动人心的力量,不是生活中每个人都想得到的。
Life style的广告,不只是将一个个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镜头罗列起来就好了,而是需要透过生活场景,看到生活中人性的洞察。生活情境的选择,必须有打动人感染人的力量,不然就成了流水账。
搞笑的广告,观众看了没有笑,最让创意人苦笑;煽情的广告,观众看了不动情,才最让创意人悲情。
安利的这个形象广告,我不知道问题是从哪里开始出的,是一开始模糊不清的行业想做一些模糊不清的重整形象工作,然后用了一些模糊不清的生活场景,说了一些模糊不清的话,所以导致创意人无法更深入地挖掘感动人的生活场景,还是说创意人认为life style广告本身就很无聊?life style的广告没有挑战性?
这时候,也许创意人旁边需要出现一个董洽先生:“你知道吗?life style的广告,只有每组生活场景都很棒,整个广告才会很棒。”虽然要求很夸张,但是至少不会让你安于平淡。(此文已发表于《广告主-市场观察》杂志2011年1月号)
安利新广告视频:(转自优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