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个澳洲小教堂里的广告创意

(2010-06-12 17:53:50)
标签:

杨舸

创意

广告

澳大利亚

教堂

分类: 广告-观点梳理

一个澳洲小教堂里的广告创意

作者:杨舸

 

在澳洲的时候,除了玩沙滩,还去了一次教堂,我不信教,但是如果我要了解西方文化,就一定要去看一看教堂、翻一翻圣经、做一做祷告……

为了去教堂,我们特意请教了小儿子同班同学的妈妈,一个苏格兰裔的澳大利亚人,她很热情,帮我们介绍她自己每周都去的那个教堂,还帮我们找到一个会讲中文的台湾人跟我们聊天。宣讲的牧师,在讲的时候,注意到了我这个新来者,听得晕晕乎乎似懂非懂,讲完后第一时间就来到我面前,问我可以听懂吗,我尴尬地说“一点点”,牧师感到有些抱歉,安慰我慢慢来,让我心里挺温暖的。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小教堂,既非名胜古迹,也非建筑经典,就是周围社区澳洲人周末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都带着孩子,开讲圣经时,孩子们会被带往教堂内里的房间,有专门的牧师为他们讲圣经,既有针对性,也不会影响到大人们的听讲。孩子讲经时间较短,讲完就在教堂的后花园里玩乐,草地上有很多小孩的玩具,让孩子们一点都不觉厌倦。

记得那天我们听讲的圣经是《马可福音》的第三章“治好了干枯了一只手的人”,其中有一段31节到35节,讲的意思是有一次耶稣的母亲和弟兄,打发人去叫耶稣,围在耶稣周围的许多人告诉耶稣:看哪,你母亲和你弟兄在外边找你。耶稣回答说,谁是我的母亲?谁是我的弟兄?然后就四面看看围着他的人指着他们说:看哪,这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弟兄。耶稣的意思就是说,凡遵行神的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

这一段不难理解,有意思的是,在牧师开讲之前,教堂特意安排了一个黑人信徒上来跟孩子们先来了一段互动,那信徒拿出一张白人的照片,问孩子们,这是我的兄弟吗?孩子们都说“不是”,问“为什么?”,孩子们说肤色不一样,那信徒又拿出一张黑人的照片,问同样问题,孩子们抢着回答说“是”,问“为什么”,回答说是“头发都是卷卷的发型一样”,然后黑人信徒跟大家讨论关于耶稣的弟兄观,孩子们听得兴味盎然。瞧人家这沟通教育的方式,多么的别具一格。

这种亲和自然的沟通方式,不正是我们广告传播行业所应该追求的吗?

怪不得我小儿子连玩电脑游戏的时候,也要祷告请求上帝帮助他通关呢。

就像这组小教堂里的印成明信片的广告一样,感觉到他们心目中的上帝其实不是高高在上的,就在你的身边,就像你的朋友。

针对家庭信徒,画面是一个红颜色的椅子,两边的扶手如同温暖的家庭怀抱,圣经就简单地摊放开来,既没有高高供起,也没有什么神奇的光环;针对年轻人信徒,画面则是将一双干净的硫化鞋放在圣经上,居然也不觉得这会有亵渎的误解,也不去思考到底谁应该放在谁的上面,仿佛在他们眼里,圣经其实也就跟一双鞋一样,是你生活的一部分而已;针对孩子们,则更是五花八门的彩色本子跟圣经都举在一起,告诉你圣经的阅读生活并不是那么单调乏味的,而是充满了孩子式的童真与色彩。

一个澳洲小教堂里的广告创意

一个澳洲小教堂里的广告创意

一个澳洲小教堂里的广告创意
   不是很奇怪的创意,但是很阳光,让神圣与生活的融合,就在你身边。

这让我想起新加坡奥美为新加坡教会做的广告,看看下面这些广告文案,都是以上帝的口吻写的,显得上帝有多么的亲切关怀,而且还特幽默感,呵呵!其实不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吗?

别忘了带伞,今天我可能要浇灌一下树木——上帝

你怎么可能是自己创造的呢?我特别记得我是怎么造你的呀——上帝

我当然有幽默感啦,我不是为这世界创造了鸭嘴兽吗?——上帝

这世界末日还没到,除非我说了才到——上帝

要是你想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你哪儿有那么多地方放呢?——上帝

尼采已死——上帝

……

我特别喜欢最后一句,当初尼采说“上帝已死”,上帝没吭气,现在这么一句,显得上帝还有些记仇呢,呵呵。

什么时候,我们的广告,也不再充满严肃空洞乏味的说教?不再装腔作势地摆气势?不再冠冕堂皇地装高贵?而是真正地在与消费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不要说消费者已经习惯并接受了你广告的装腔作势空洞乏味,而是消费者因为太多见到烂广告而被你变成了木头呆子。

目前,我还不相信上帝,但是,我相信好广告,一定应该是有人性的。

我不知道未来我会不会信上帝,但是,至少我还觉得“他”挺可爱,这都是托广告人的福。感谢上帝,创造了这一群广告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