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何伟的粉丝
(2012-02-06 17:27:08)
标签:
文化 |
那天在kindle上下载了两本书,《江城》和《甲骨文》。我很快迷住了,事实上,很久没有像这样让我着迷的书。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开始缺乏认真读书的耐心,也很少能从读书中获得乐趣。读论文,是为了功利;读学术经典,是为了提高学养(总是希望看一遍就能倒背如流);甚至读小说,都想从中获得一点什么启发,以对自己的写作有所裨益。于是,每天的阅读,都匆匆忙忙。年轻时那种不计任何功利,为了纯粹热爱的阅读,似乎已经骑着黄鹤飞走了。
不过何伟的这两本书,加上我后来买的纸本《寻路中国》,这三部曲是个例外。因为,这类内容的读物,本来都不在我的阅读范围之内,它不是论文,不能让我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为自己炮制论文做准备;不是经典,不能增强我炮制论文的能力;不是小说,不能让我让我在心底评判是好是坏,以鼓舞我追求,或者激励我写作。它们纯粹是消遣,然而,却意外地让我手不释卷。
作为一个外国人,原名彼得·海斯勒的何伟,写的内容都是些我本当司空见惯的事:中国土地上最普通的大众,他们在最近十多年来的所思所想,但自从我在大学谋到一份职位之后,就安然地坐在书斋里,悬空地炮制着一切,论文、小说、随笔、散文,当然这本来也无可厚非,很多学问本身和周围环境无关,是一种坐在月球上的事业。很多小说本身也和周围环境无关,你可以写遥远的古代,或者漫长的未来。我只是说,我从没料到,一位外国人对中国不厌其烦的细致描述,能吸引我这样饶有兴趣地读下去。
于是我想分析一下这种魔力,大概他那种陌生的目光,就像一个中国的儿童,带着天真审视这个世俗的国家吧,因此让我这样的人惊喜起来:哦,确实是这样。但是,他怎么想到写下来?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对噪音、空气污染和各种恶心的政治学习的描述,因为我们所有中国成年人的司空见惯习焉不察,当他将之展示于我们面前时,我们忽然感到新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概也是这样的意思。
像很多外国人那样,何伟的书中涉及到不少中国古代现代的知识,语言上的,历史上的,都很少有错误。相反,我看中国很多社会活动家,他们写的名噪一时的书,在这方面经常胡说八道而不知。人非完人,这虽然是知识结构不完备的缘故,但懒惰和自以为是,肯定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我想,何伟应当是比较勤劳的。
我的英文能力,不足以使我快速地阅读原版著作,然而就中文本来看,何伟的语言也非常值得称道,他的写作没有那种故弄玄虚的拉大旗作虎皮。那种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看了几本书的浅薄,那种写到任何一个简单问题,都抑制不住虚荣地引经据典,在何伟的书中统统没有。所以,他的书非常流畅好读。一些奇妙恰当的比喻也经常突兀地从他平静的叙述中蹦出来,让我感到错愕,甚至忍不住想朗诵出来,与大家分享。当然,这可能到底是因为,他所描述的就是我熟悉但又陌生的中国。
于是我只好无奈地宣称:我是何伟的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