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 |
绳金塔这个名字有点难听,和“神经”这两个字音近,在我们家乡,说一个人脑子有病,只需要很简洁地下定义:神经。病字是可有可无的。这让我迁怒到这个塔上去了,它为什么这样不争气?取这么个傻呵呵的名字。
我在幼年,站在家里的院子里就可以遥看这个古老的塔,那时它的身体远没这么光鲜,连塔檐也没有,浑身疥藓地站着,颜色不一,砖色斑驳,青一块紫一块。砖缝里还不时伸出蓬乱的草和小树,看上去好不沧桑。最奇特的是塔尖的装饰是一个金黄色的铜瓶。这在中国的古塔里算是绝无仅有的罢。所以当我一度翻找中国古塔的资料,想发现绳金塔的照片而不得时,心里好一阵沮丧,没有理由嘛,凭什么那些个胖的、瘦的、高的、矮的乱七八糟的古塔都有资格进图片库,而我们这个额头独特、隆准龙颜的绳金塔反而不能呢?
关于那个塔尖的铜瓶,我从老头子们那里听来的是,本来是纯金的,后来日本鬼子来了,开着飞机,用铜制镀金的赝品将纯金的给换走了。这让我也好一阵遗憾。后来看多了抗日资料,不禁失笑,日本鬼子有必要那么费力么?还给你铸造一个赝品,重新安上去?不过这传说有可能还是害了不少人,二十年前看《南昌晚报》,有个新闻说,十九个青年爬上绳金塔顶,想刮取那铜瓶上的镀金,被全部抓获。这又让我好一阵得意,原来我眼前日日见到的古塔,它头上的冠冕到底还是有点价值的。它竟值得桑梓的游侠们冒着死的危险去亲近。虽然它的值钱与否跟我完全无关,可是忝为它的邻居,似乎连惭愧也算是一种荣耀了。
那时我日日一抬眼就是这古塔,在我的怀古能力和意识还没发育之前,我对它的眼光竟是那么漠然。虽然偶尔的兴奋,却仅仅是伴随着它头顶的铜瓶而起的。现在我反而更多地回忆起它斑驳的塔身了,在我看来,那和斑驳的虎丘塔毫无区别。那样的传奇,那样的沧桑,那样的阅尽人间春色。可是那时我对它太过漠然。
绳金塔下的房顶是鳞次栉比的,矮而丑陋。我一度形容它们是一群老乌龟,蹲踞在古塔之下,把它围得密不透风。乌龟之间是我经常走的小巷。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是湿漉漉的石头路,每家的墙角下都爬满了暗绿的苔藓和丰满白嫩的螔蝓,这就是我的绳金塔下的印象。湿润而灰色。对我的心灵有好处,也有坏处。坏处是自然不消提的,卑贱而阴暗的灵魂在这里很容易潜滋暗长。好处也自然有,回想苏童的小说《南方的堕落》,姑苏的大街小巷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样的经历也许可以锻炼人曲折的描写能力,还有就是,我看多了螔蝓这样的东西,让我至今可以一边吃饭,一边吟诗道:
我捧起一抔白嫩的蛆
细致地将它们捏成蛆团
然后喜滋滋地放在嘴里大嚼
鲜润的汁水就那样顺着我的嘴角淌下
估计没有受过江南小巷训练的人,怕不易达到这般的境界罢。
我曾在一个炎热的中午,走到绳金塔下,看见塔的底层栓着一头牛,它懒洋洋躺在自己的粪便丛中纳凉。走进去,感觉到外面的炎热一下子全部销歇了。这真古怪,古塔果真这么阴气森森么?它竟让牛粪的味道都冷冻了起来。不过我那时还小,并没有到现在这样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步,那时我只是想,应该打扫一下,是个很好的纳凉之所啊。我扯这个印象实在太过突兀,但是关于我和这塔的亲近,我独独记得这么个断片,真是没法解释。
后来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建塔的原因了。既然有塔,那么一定该有寺庙才是。我的母亲告诉我,这地方叫老福山,就是老来享福的地方。好多有钱人都埋在这里的。当年太阿公(我们家乡把外公称为阿公)带着一家逃难来到这里,还是一片坟地呢。旁边很多寺庙,那塔下面的寺庙最大,叫“千佛院”,有一千尊菩萨的塑像。寺庙的方丈让太阿公住在山上的房子里安身。那是寺产,原来是寺庙派的守墓人住的。房子外面的草足足有一人多高。我们那时不到二十岁,晚上进城去看电影,回来时吓得毫毛直竖。
那么后来呢?我看着那些鳞次栉比的老乌龟,心里暗暗惋惜。
后来政府派人来拆了寺庙,挖了好多大墓。有些墓主穿的衣服很象戏服。还有好多金银玉器呢,被挖坟的给瓜分了。她补充了一句,有一个墓是南京的一个大官夫妻两个,挖出来的时候尸体肉色新鲜,象刚死的一样。全被扔到河里去了。
哪条河?我问。
就是那条河。我妈妈手一指。她是不知道河流名称的。她指的是不远处的抚河,赣江的支流。我回忆起那时的问话,想起了后来看到的南昌旧城资料。从绳金塔一直到抚河,原来是一片空旷的野地。那么,那首吴伟业写的绳金塔畔的风景该是何等的凄美:
双树影回丘野暮,百铃声彻大江寒。
只有寥寥的几棵树,伫立在空旷的野地里,绳金塔塔檐的铜铃在秋风中,发出茕茕孑立的声响,这声响借着风声,飞驰了出去,在奔流不息的秋江上回荡。他写的肯定是秋天的风景。因为,南昌的秋天是最美的。
我对绳金塔的怀旧是驳杂不纯的。我在它身下的不远处生活了近二十年。从来没有想过它是如此有文化气息的风景。 现在它已经被修饰得焕然一新了,然而却被周围的高楼包围了起来。它衣服光鲜然而畏缩局促地站在高楼们的阴影之下,再也不是众多乌龟们的偶像了。更重要的是,它变成了盆景,我由此更加怀念小时候见到的绳金塔,更、更、更加想象清朝初年的绳金塔是何等的风神俊茂,而又清逸不凡。这是我写这文章的来由。
这样的一座塔,建于唐天佑年间,也就是公元904到907年之间,由于相传建塔时在地下挖得“铁函”一个,内装金绳四匝、古剑三把(分别刻有“驱风”、“镇火”、“降蛟”字样)、舍利子三百粒,故而得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