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武汉宝庆码头

(2010-11-13 12:49:42)
标签:

转载

在武汉读大学的时候,经常去逛汉正街,在那里能感受到家乡的气息。
原文地址:武汉宝庆码头作者:资水清凉

    武汉市汉正街的板厂、宝庆、永宁三个社区,在解放前有个“大名”,叫“宝庆码头”。这段历史,现在年轻的武汉人很少有人知道了,但在这里的常住人口中,大部分都是祖籍湖南宝庆,而且,这个码头还真是他们的祖辈“打”出来的。

    “宝庆”就是现在的湖南邵阳市。宝庆处于资水和邵水交汇的地方。清朝嘉庆年间始,在资水这条神秘的河流上,宝庆商贾曾利用一种“毛板船”的水上运输工具,征服水流湍急、礁多滩险,一路北上,源源不断地把当地盛产的竹木、煤炭、土纸、茶叶、桐油、生漆、生铁和锑矿等物产运到武汉,最后将“毛板船”拆作木料与货物一同卖掉。这样既节约了造船成本,又省去了返程时逆水行舟的时间,从而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和效益,获得了更多的利润空间。他们在此靠岸就地卖煤,船板则拆下来用作盖房,或者贩卖木板。他们在此“安营扎寨”,在码头做搬运(相当于现在的“扁担”),“成绩”好的还开起了板厂行。
    凭着这种敢于拼搏和征服险阻的精神,以及丰富的航运经验,宝庆的商人们在汉口开创了一片天地,
之后,来“淘金”的宝庆人越来越多,于是形成了一个“宝庆帮”。他们团结对外,和“地头蛇”斗,和外地的帮派斗,硬是把这个码头给抢了过来,建立了威震长江的宝庆码头,叫响了“宝庆码头”的名号。
    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宝庆码头大多是木板房,人口非常密集,巷道纵横交错,外人走进来,就像进了“八卦阵”,不经意就迷了路。1958年和1959年的两场大火烧掉了大半房子,重建之后的路才开阔些。
    如今的“宝庆码头”,木板房早已成了砖瓦房,争夺码头的“武打”场面也成了传说,不过,走在街巷中,人们还是不时能听到浓浓的湖南宝庆口音,宝庆三街的菜场里,湖南风味的白辣椒,腊肉和猪血丸子,还是卖得很俏。老武汉人都知道:汉口这座国际化商业城市,是从一条叫“汉正街”的街发展起来的,而汉正街,又是在宝庆码头的基础上形成的,今日汉正街上绝大多数老居民,都是湖南宝庆人的后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