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钧老师在十八中学工作生活的一些情况。
《天津日报》1981年2月10日头版文章
愿作“蜡烛”、照亮别人
记二十中学教师孙家钧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和平区教育局昕到了关于“孙三角’的一些情况。这虽然是一位中学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片断事例,却很能打动人心。于是,我又来到他所在的二十中学采访。王校长说;“你来得太好了,我们正想表场他,要是报纸能够宣传他.那就更好了。”
当我见到孙老师的时候,他刚刚上完两堂课,身上还带着粉笔灰。这是一位极普通的中学教师,五十多岁,中等身材。举止端庄,看起来朴实无华,却显得精力充沛。
他叫孙家钧。解放初就读于清华大学,一九五三年参加工作后,就在中学里教数学,至今巳经二十七年了。“孙三角”是别人给他起的外号,是说他因为教学的需要,多年来刻苦钻研教材,尤其是三角,几乎吃透了。
孙老师讲课认真,治学严谨.他每上一堂课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直到现在,仍像二十多年前初登讲台时那样,从来不马虎。有人说,“这些课你讲了几十遍了,驾轻就熟,还有什么可备的昵?”他说:“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是没有止境的。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就要备足一桶水。”每次备课,他都要花费许多精力,除了熟悉教材里的内容外,还要翻阅大量的参考书,取各本之长。每次讲课时用的例题、习题,都是经过他亲自演算,从大量的习题中筛选出来的。只讲四十五分钟的一堂课,他的备课时间往往需要四、五个小时,遇到教材内容复杂,头绪纷繁时,他一定要在课前自己先试讲—遍。他觉得这样做,讲课时才能居高临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开阔思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个学期,孙老师担任了两个高二毕业班的全部数学课,每属课时多达十六节,每隔一周的周日,他还要给学生进行两个多小时的辅导讲座。加上自己动手刻蜡板,批改作业和试卷,以及课下辅导等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一天能睡六个小时就不错了。但是他毫无怨言。同志们看他每天进样干,太累了,劝他注意身体,他听了总是乐呵呵地说:时间紧迫,教育要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当教师的不拚一拚不行啊!
孙家钧这种拼命干的精神,人人称道。两年前,他在十八中学工作,当我到那里访问的时候,那里的校长、教师又给我补充了不少事例。他们说,孙老师为了事业。忘了自已。
他的爱人是长期病号,有一次病得厉害,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他照顾。为了不影响工作,中午休息两小时,他要蹬车赶十五里路回到家里,安排安排爱人吃饭,再赶回学校,常常是自己连饭也顾不上吃。
地震后,他家房屋坏了,一家六口至今仍住在仅有十二平米的临建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工作到深夜。
他的身体不好,经常神经衰弱,心跳过速,可是他很少歇病假。有一攻正在讲着课,他就觉得头晕,全身无力,两手发抖,说不出话来。实在坚持不住了,学生们扶住他,赶忙送他到医院,医生说需要休息。许多同学感动得流着泪说:孙老师,您太累了,好好歇几天吧!可是他只是休息了三天,稍好一些又来上班了。
这些年来,孙家钧就是这样对待工作。争分夺秒;个人得失,从不计较。
去年调资,同志们提出,论贡献,孙老师应该调一级。按理说,他的工资也是多年未调,该动一动了,可是由于名额的限制没有调上,领导上很为难。他却对校长说.这没什么。比较起来我的工资不算低,以后再说吧!
他家经济上并不宽裕。去年一入冬,同志们看他的棉袄很旧了,提出来给他补助三十元,添一件新棉衣,他坚决不要。他说,我的生活过得去,怎么能拿国家的补助呢?
孙老师真是把自己的全部力量都用在了学生身上。去年,他的两个男孩子都参加高考,
想让他给补补功课,他总是抽不出时间。有时,孩子急了,晚上等他不回家,就跑到学校里,让他给讲几道教学题。结果,两个孩子都没有考上,有一个孩子的数学才考了五十多分。爱人埋怨他:你没有尽到责任,你是教数学的,孩子的数学没学好,说得过去吗?孙家钧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他对爱人说:“难道我不关心孩子吗?你看,我实在是没有精力了,我不能因为自己的两个孩子而耽误学校里的一百个学生啊!”
孙家钧感到欣慰的是,他教的许多学生数学基础都打得比较扎实,考试成绩比较好。他鼓励自己的孩子不要灰心,继续奋斗,来年再考。
这一桩桩,一件件……感人至深。是一股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呢?
采访归来,思潮起伏。我想起他曾意味深长地对我说过这样一段话:
“有人说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耗于了自己。我想,我愿做‘蜡烛”,如果能为教育事业发一分光,为培养四化人才出一分力,那就是尽到了教师的责任,哪怕献出自己的全部心血。”
本报记者 程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