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招呼,就降不成了”
2009年3月11日,山东商报的一则降价启事让山东传媒界吃了一惊。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山东商报由最初的7毛降到了5毛。
这则启事对降价的解释是,“因新闻纸价格已经基本回落到正常水平,又逢山东商报改刊8周年报庆”,所以,从这天起。山东商报报纸零售价由每份0.7元降为每份0.5元,对2009年全年征订价格高于180元的订户,报社将派发行人员上门办理余款的退款手续。
山东商报的这一降价,在山东媒体市场上形成了连锁反应。商报降价后第六天,济南时报发表公告,宣布降价。第七天,齐鲁晚报发出公告,没有任何解释,宣布降价。而此前的2008年10月5日,山东省的《齐鲁晚报》《生活日报》《济南时报》《山东商报》4家报纸同时提高售价,每份报纸价格上调两毛钱。
并且他们形成了联盟,都不抢先降价。
对于商报的突然降价,在商报社长兼总经理王连君看来,实在是无奈之举。当时联合提价是由齐鲁晚报首先发起的。各家报社都觉得新闻纸成本价格太高,每份报纸的完全成本在1.5—1.7元之间,而报价和收废纸的价格相差很大,作为报社倒挂太厉害,甚至存在报纸被直接卖给报贩,造成无效发行的可能。
但随着2008年第四季度的到来,新闻纸价格开始回落。恰好商报纸张供应商华泰老总来济南,商报了解到新闻纸价格还可能会继续落。而此时的山东纸媒由于报纸的价格提升,已经严重的影响了发行量。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报纸的零售市场反应的更是厉害,山东商报零售甚至下降了20%多。同时,报纸的发行量降低,已经让一些读者开始,读者形成新的阅读习惯,在新媒体上寻找新闻渠道。这是商报所不愿意看到的。
作为一张按照市场规律办报的报纸,综合分析市场,商报决定降价,之所以打破了价格同盟,率先降价是因为“如果提前和其他报纸打招呼降价,可能降不成,还可能遇到一些阻力”。于是,经过一个多月的秘密酝酿,借报庆的时期,果断降价。果然,不出所料,降价公告发出后,省报协和省宣就马上打来电话。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山东商报证明降价的措施是正确的,报纸的零售涨得很快。“降价的一个周,每天都在成千分上涨,一周发行量上涨上万。一月份增长3%,2月份增长6%,三月份增长12%”。
“我们在商言商”
山东商报到2009年已经创刊八年,目前已经有700多名员工,每年的广告收入在1.4亿左右,报社目前在全省13个记者站。省版32个加地方版。
在创办的八年中,报社正在形成鲁商传媒的概念,打算将来把山东商报、山东新闻网的经营、发行全部接过去,形成全媒体概念。2009年,山东商报刚刚接手了山东新闻网,并打算依托山东商业集团旗下的银座商城推出一本叫做《新浪潮》的杂志。
王连君告诉记者,“商报原来是一张行业报纸,并不走市场。改版的同时市场已经很激烈了,济南有生活类报纸,晚报、时报、生活报、女报,当时企业办报,没有任何政策优势,用八年的时间超越他们,说明我们的模式是有说服力的”。
他所指的有说服力的模式是山东商报的按照市场规律办报的模式。山东商报没有编制之说,仅有极少数的事业编制,连王连君作为报社的社长和法人都是企业编制。这也就让他们去争市场,去突出“商”字,“在商言商”。这甚至成为了报纸的一大特色,“商就是一种买卖过程,不管是做实业的还是做服务业的,都要通过商来表现出来。晚报是典型的都市生活类报纸”。山东商报有一个“商势力”周刊这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这个专刊给报社带来了很大的读者群。
作为报社的企业文化之一,报社很重视发行,每年3月12日是报社的社庆,全体人员上街卖报三至五天,第一年创刊的时候卖报一月。这已经在报社形成了固定的传统。“你们的报纸来的最早,发行人员很认真。见不到人就再一趟。”这是王连君很自豪的。现在山东商报自己组建了260多人的发行队伍,成立了独立法人的发行公司,下一步还将要涉足其他报纸发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