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80后写食摄影美食美食随笔带着味蕾私奔 |
分类: 带着味蕾私奔 |
喧闹如街市,几十张台的大厅全部坐满人,一张小台挤10个人,与陌生人磨肘擦肩。不要等着人招呼,事实上得自己懂得招呼自己,只要开了台,能不能吃到点心全凭自己的本身。不会有人将东西送到面前,也不必发扬风格礼让三先,要识相地懂得去抢。抢回来才吃的到,至于抢到的是什么,全凭运气,不坏的是任何一件点心都好味。
不在广东长大的人大概无法相信与想象这座老茶楼中正在发生的一切,事实上这样拥挤喧哗的场景我也是第一次在茶馆里见到。Fanny说真正的广式茶楼就该如此,一切现代的做作优雅与这里无关。
莲香楼的老旧不是为顺应时代流行的复古,不是将新做旧的刻意雕琢,而是近百年时间流淌过的痕迹,那条长长地笔直向上的楼梯,如一道穿越时光的隧道,传送着七八十年前的故事。
真的快有100岁了,1889年它是广州城富人区的一家糕点铺,光绪年间改名“连香楼”。那时的连字是不没有“艹”的,宣统二年一位名叫陈如岳的翰林学士,品尝了莲蓉食品后,有感于莲蓉独特的风味,提议给连香楼的连字加上草头,众人一致赞同,他遂手书“莲香楼”三个雄浑大字。
香港中环的莲香楼始于1918年,是香港三家分店之一。起初香港莲香楼每到过年都会封红包给广州的股东,后来因时局动荡,两者间断了联系,也就是说现在两地的莲香楼是分开经营,自负盈亏。如今,香港的莲香楼只剩下开在中环这一家存在,在现代潮流中依然镇守着传统。
所以,在香港除了现代化的美食,除了网络推荐的人气食肆,如果你还没有见识过真正的广式茶楼,不妨来这里一试,最好赶早,人不太多的时候,尽管我也不知道几时人会不多,或许6点刚开门营业时,对于“抢食物”这件事,竞争对手大概会少一些吧。
走访了多家食肆,对于这家老式茶馆的喜爱尽管不能用贫瘠的语言尽数描述,大量的照片大概能有所说明。要知道当时是怎样的环境,左边坐着陌生人,右边坐着陌生人,我装满行李的双肩包无处安放,沉重的相机几乎要压垮了脖子,边寻找拍照的角度,边避让糕点车、服务员、不断涌入的食客。还好抢点心的任务Fanny一手包办,不过她显然完成的不怎么样,至始至终我们都只抢到几笼而已。
▽广州“莲香楼”的招牌是翰林学士的字迹,香港的字迹与广州不同。
▽楼下是货场厨房,走上一条长长的楼梯好像穿越了几十年的光阴。
▽莲香旗下另有两个老字号:莲香居、莲香老饼家。在莲香楼入口的右手边有饼在买,同时贴着“莲香老饼家”的招牌。
▽莲香楼已经拥有太多荣誉。它像是一个坚持自我的人,不受外界的影响,在浮华的时代中保持着一份难得的纯真与古朴。倒是我,活脱脱一个费力的讨好者。谁会在意呢?去过就知它值得拥有这一切。
▽上午11点钟,只有一个字来形容:挤。除此之外真不知说些什么了。
▽店里走动的师傅,别以为他们会负责接送食物,事实上只是开台,之后请自助。如果点菜或饭之类会有人送,点心需要自己拿。
▽大厅四面装有中国古文诗句、山水字画。
▽茶室之内,茶客自行找座位,无知客、不设贵宾房、必须搭台才会有位坐,有手推点心车。
▽我们这张台坐了三组共8人,稍大一些背包都必须放在地上。空着的座位千万不要以为没人,他们只是暂时离开去抢点心。
▽终于抢到一笼马拉糕,以前喝茶我很少吃这么大块的面食,不好吃就容易饱肚,这次虽然也是吃过早餐才过来的,竟然快被吃完。好浓的蛋香味,又松又软,无法停口。
▽滑鸡包,偷拍身边鬼佬的。料好足,能看出鸡肉、香菇、虾仁等,想想就好吃,可惜没抢到。
▽我对糯米类的食物一向喜爱,因此也足够包容,但近些年糯米鸡也不常吃到值得回味的。这次真是让人惊喜,糯米看似一粒粒很硬身,实则软又绵,糯米没有调味,但鸡粒香菇粒瑶柱碎等组合的内陷又满又香,咸甜度恰当,与没有调味的糯米混合吃刚刚好。
▽难得一见传统的莲蓉包,之间带有整颗的咸蛋黄。现在的莲蓉包多数是甜腻的莲蓉馅,很难一人对付掉整个。面皮也很松软,这样的质地如果换成叉烧包应该也会超美味。
▽猪润。广东人将“肝”叫“润”。因“肝”与“干”同音,不吉利,所以用反义词“润”代替。
▽新一车点心出炉了,你们看着阵仗,不到5分钟就会被抢完的,真是没有硝烟只有炊烟的战场啊。说是抢其实大家都是在守规矩地递单,只是场面太多热闹,点心车一出现就被围的寸步难行。
▽在我从座位上转身打算去点心车的时候,刚好有邻桌点的叉烧饭、烧肉饭送上来,真是诱人呢。
▽从座位到点心车,我看到有人在用跑的,要不是人潮拥堵,大概看起来会像接力赛一般。终于艰难地“跋山涉水”来到点心车,可是忘拿单,又点不成点心,只得拍拍照罢了。也罢,既然尝到了甜头,以后会常来,而且还有带着朋友一起来,这样才能吃够high。
▽广式早茶通常分:小点、大点、特点、精点几类。不同点当然价格也不一样,把单递过去,告诉推糕点车的阿姨你要什么,然后她就会在单上盖上蓝戳。用挂在脖子上的圆形小蓝色印章来标记。然后再递回给顾客。
▽刚好又碰上员工开饭,一位大叔边盛白饭边打趣的说“手快有手慢没”。他们吃饭也好像打仗一般。
这餐饭吃的极匆忙,并未有时间好好品茶。离开时依然有食客出出进进,怕是直到打烊都会是如此景象吧。
The End
游向蓝天的鱼·食物中的生活哲学·美食摄影·散文·80后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