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学杂谈(五)观释德建禅师悬崖绝壁练功有感•清风侠

(2012-03-07 14:08:49)
标签:

禅武医

释德建

三皇寨

少林

传统功夫

分类: 清风侠博主文斋

博客首页

 

清风侠

 

武学杂谈(五)观释德建禅师悬崖绝壁练功有感•清风侠

 

 

 

    我是一位武术爱好者,多年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位少林寺僧人在悬崖绝壁上练功,我当时特别惊讶。僧人脚下只有踏足之地,非常狭窄,万一失足必会粉身碎骨。看他在悬崖上练功的面容非常平静,没有半点怕意,再看他的身法非常到位,上下连贯、百节相随,周身气力一家,拳架浑厚而灵活,不拘形式。看他的身手收放、进退、起落、反侧自如,随心所欲;和在平地练功无二样。当时顿生敬意。

 

武学杂谈(五)观释德建禅师悬崖绝壁练功有感•清风侠

    这或许就是武术的最高境界,忘我、无念、了生死吧。

    但很多人可能会问,这位禅师为何要在悬崖上练功啊?悬崖上练功和平地有什么区别吗?实战性会得到锻炼吗?是不是走钢丝的人也敢上去???......我想走钢丝的人或许敢上去,但却不一定能在上面自如地做各种动作,术业有专攻,这二者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这种浑厚、自然、灵活的身法绝非一朝一夕所得,没有十几年或几十年的苦修,是到不了身上的,在这狭小四周无遮拦的地方是没有办法随意的练拳的,脚下身上,无处不功夫!

    这也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在古代,有一个神箭手,他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在当时名声大噪,提起他的大名几乎无人不知,认为他的箭术天下无敌。可最惋惜的是,他没有真正上过战场,因为当时社会稳定,天下太平。时间久了这个箭术大师也觉得他在箭术上的造诣应该是巅峰之极了,无人可比,以前谦虚、谨慎却逐渐变得傲慢自大,把别人都不放在眼里。

武学杂谈(五)观释德建禅师悬崖绝壁练功有感•清风侠

武学杂谈(五)观释德建禅师悬崖绝壁练功有感•清风侠

     一天伯昏无人来找他,看了看他的射箭术,说:“你的功夫未必是最好的,你虽然射箭水平很高,但你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箭靶,应该是你自己,战胜你自己的心,你的功夫会更上一层”。那箭术大师不相信伯昏无人的话,于是伯昏无人说:“你敢和我去一个地方吗?”箭术大师回答:“有何不敢”。于是伯昏无人把这大名鼎鼎的箭术高手带到一处悬崖绝壁,旁边就是万丈深渊,脚下只有立足之所。伯昏无人对箭术大师说:“在悬崖不远处有棵大树,以你平时的水平闭着眼睛应该也能射到吧!”这位箭术大师当时只有恐惧,连站起的胆量也没有,半俯在悬崖石顶,浑身颤抖,拿箭的力量也没有,更何谈去射箭了。伯昏无人说“你觉得你的箭术水平怎么样啊?”此人恍然大悟,羞愧不已。他明白真正的敌人是自己,始终都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无论自己在多高位也一定要谦虚仁和,武术无止境。如果连自己的内心都战胜不了,又何谈战胜别人呢?”

在于丹老师讲解的《庄子》心得之《心态与状态》中也提到了这个故事。


    我国著名武术大家、明朝名将“俞大猷”也曾提出,练兵先练胆,他自己有一块很高大的练胆石,他经常要踏到石顶练功,然后跳下,再上去练功,再跳下,反复练习自己的胆量。其实这个练胆也正是除掉自己的心魔,平日里在家练功,和在战场上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不同的。首先必须战胜自己的内心。

武学杂谈(五)观释德建禅师悬崖绝壁练功有感•清风侠

君恩山重-俞大猷书于清源山“练胆石”

武学杂谈(五)观释德建禅师悬崖绝壁练功有感•清风侠

武学杂谈(五)观释德建禅师悬崖绝壁练功有感•清风侠
明朝 俞大猷

    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善念,不能去除“贪嗔痴”这三魔,他的心也就无法入静,不能入静,心有杂念,也就不能达到忘我、无念、了生死的境界了,自然无法在绝壁上自如的行拳。德建禅师曾经说过,眼前脚下出功夫,这眼前脚下可不简单啊!如果眼前脚下的事情都处理不好,更何谈其他的大事呢?或许这也正是少林绝学心意把的道理,先把握好自己,再去把握对方。看好脚下的每一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我们生活中做一切事情也都如此,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我想这或许正是为什么释德建禅师能在(要在)万丈绝壁之上练功的道理了。

 

释德建禅师练功视频剪接 

 

最后给 大家 分享一下

《庄子》心得之《心态与状态》 

里面的很多内容与德建法师的心境应该有很多相通

  视频播放

    人生不过几十年的光景,我们常常感叹人生苦短,如何在短暂的人生中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最佳状态呢,有的人可以在这短暂的时光里,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获得成功的人生。而有的人却空有远大理想,一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于丹教授认为,决定人生成功的,绝不仅仅是才能和技巧,而是一个人面对生活的心态。那么,当我们在确定人生目标时,如何判断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呢?庄子用他的许多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时,如果患得患失,如果心有所虑,那他所有的经验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最好的发挥,我们如何才能打破世俗观念,以一个坦荡的好心态,把自己的人生活到最佳状态呢?
 
    记者问到“德建师父”,“在那么高的悬崖上练拳,不怕掉下来很危险吗?”德建师父说:“一失足成千古恨,为了不失足,才到容易失足的地方去走。在悬崖上练功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上去的,是经过一二十年长时间准备的。其实平路比悬崖更危险!……”

清风侠 

 2012-03-07

 

传统文化交流qq群:

可以鼠标点击观看以下内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自由与自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