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笔 \咱也谈谈写作

(2008-06-06 18:33:05)
标签:

随笔

杂谈

           咱也谈谈写作

 

 

   我感觉自己写作的速度越来越慢了。

   日子一天一天过的很快,根本就没有回头等我的意思。

   我的第三本诗集《冬眠的闪电》,在案上一拖就拖了5年。

 

   自1984年发表第一首诗歌距离现在也都24年了。年轻时写得快也写得多,真可谓“热血沸腾,灵光四射”。几乎是逮住机会就写,逮住什么写什么,写的内容很广,也很杂。最后,变成铅字的到不是很多。我以为当时之所以发表的少,与投稿方式有一定关系。过去没有电脑,手写了,还得买来厚一点的信封(最好是牛皮纸的那种),仔细把稿件折好了,装进信封,贴上邮票,等上十天半月的,也不能肯定杂志社收到没有。不像现在,也不需要打草稿,十个指头‘噼里啪啦’地只管在键盘上敲,写起来容易,改起来也不难。写好,在网络里搜索几个杂志社的网址,点一下,稿件就投出了。

 

   过去,一个作家一年只写一部长篇小说,手快的也就两篇。写了改,改好了还得一张一张誊写下来,因此,书从出版社印好到发行,至少需要大半年。哪像现在,一个作家在电脑上同时写几部长篇,一年同时可以出版几部。早年我去新华书店,尽管只有几部小说,但每部都是精品。如今到好,各色各样的小说五花八门,堆满了书店的书架,却找不到一本能够让我从钱包里掏钱的书。

 

   都说如今写诗的比读诗的多,这话没错。但错的是个别人,自认为写了些文字,只要掌握点写作技巧,再稍微读几本诗歌,按诗歌的排列方式,把它分成了行,贴在网络的论坛里,贴得多了,混熟了脸(连个真名都不敢署),就敢自己称呼自己是“诗人”了,多大的能耐啊,写的东西让人看了一头雾水,真正地糟蹋了诗歌。这样的人,你让他说对不起诗歌,没门!你让他说对不起自己,我看,连窗子都没啦……于是呼,“诗歌”泛滥了。

 

   近日,我利用工作之余,赶编08年第一期《油建文学之友》(内部交流刊物),看了很多稿子。说实话,平常我看的东西也就几万字,多了,眼睛就花。但这次是赶印刷厂的活,不拼着点精神不行。几位成名作家和诗人发来的稿件,让我非常兴奋。长庆油田的和军校、华北油田的殷常青等(这都是我很熟悉的哥们,因为缺少有分量的作品,我试探地电话上向他们约稿,没想到,他们慎重地发来新作,并且根据我们杂志的特点,选了写油田的小说和诗歌),读他们的作品,对我来说,真正是一种享受。他们对待文学的认真态度,从文章布局的高贵大气,到文章的遣词造句,标点符号,几乎没有丝毫差错。负责编审的几个同事看了,也赞不绝口。这样的文章出自他们,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都有近30年的写作经历,时间对他们很珍贵,我清楚他们,有了时间,除了看书就是写作。

 

   与他们相比,我的写作速度显然慢了许多。当然,他们目前都相当于专业作家了,除了一年编四本杂志(相当于地方文联办的),更多的时间在写作。而我却要一年四季在野外工地奔波,除了常住工地,即使回到家,也断不了去工地慰问或处理一些其他公务。如此,我得挤出时间看书,我得挤出时间写作。不承认年龄还真不行,过去熬夜熬个深夜5点感觉不到疲惫,现在即使熬到半夜2点,眼皮子就重得耷拉下来,挨床就能睡着。所以,我现在读的多,写的少,也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写作实际是一件苦差,你自己选择了,也怨不得别人。如果说写作能出名,写作能致富(照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样的行当干干也值得。可现实是出名的人,致富的人可谓千牛一毛。我们写作,说白了,就是自己在认真地惩罚自己,我们把它当成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写作是认真的,哪怕是一首10几行的短诗,没有感觉的时候绝不动笔,绝不敷衍读者也不敷衍自己。过去,因为我单一写诗,所以订阅的杂志和平常阅读的几乎都是诗歌,很少读别的,哪怕是一部非常流行的畅销小说,更谈不上去读散文或其他门类的书籍了。

 

   这么多年过来,我接触了不少成名的作家和诗人,与他们交谈,启发很大,收益也就很大。他们并不像我那样读书,他们除了写作,更多的时间是在读所有的书籍。譬如诗人沈苇,除了写诗,他很少订阅诗歌方面的杂志,更不买诗歌,他读了大量社会哲学和新疆地域文化方面的书,包括世界各国的小说(他说他尤其喜爱俄罗斯文学)和散文等。与他交往,感到他身上充满着诗人的激情,尽管他是南方人,但他对北方,其实是对新疆有着丰富地了解,他的诗歌《混血的城市》让我读了爱不释手,我甚至对他都有了妒忌的意思。

 

   咱再说说刘亮程,如今他可是国内走红的散文家了。我写诗那会他也在一个叫做沙湾的小地方经营诗歌,他写得恐怕比我们任何人都苦(不信你瞅瞅他拼命向后倾斜的稀少的头发),他在为生养他的黄沙梁子写着传记一样的诗歌。但是,他没有成功,虽然发表了大量的诗歌,虽然也出过诗歌集子,除了在新疆他有了名,挂了号,但走出新疆,谁都还不认识。

 

   记得新疆的哪位作家说过:“最聪明的新疆人是刘亮程”。的确,刘亮程是聪明的,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刘亮程转写散文,且在全国一炮打响,迅速走红,被冠以20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时,这中间没被提及或者有意被省略的过程,有多少人去主动关心过,人们只知道关心他的成功,却忘记了他所经历过多的失败。刘亮程的成功只是众多写作者中一个大大地“意外”。了解他的朋友们却认定了他的未来,因为他的成功,与他的付出成正比。

 

   2003年我去北京领一个文学奖,当时他和赵光明在鲁迅文学院高级进修班深造。我约了他,同时也约了《诗刊》杂志社的几位诗人。席间有位诗人对他赞不绝口,说他和爱人都在看刘亮程的散文集(也就是让他出名的)《一个人的村庄》,说了好多,原话我都记不住了;只听的我们的散文家一脸深沉,斜着眼,看了对方一下,平淡地回了一句:“是吗?我有这么好,到目前,我的诗歌连一个字都没有上过《诗刊》呢!”,我晕……

 

   说真的,经常阅读可以提高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识别能力,能够激发自己热爱生活的潜能,同时让你有了知识的储存,即丰富了人生也丰富了社会。

 

   写吧,老老实实地写,别在乎别人怎么说你,读得多了,写的多了,你自然就会分辨自己的水平与过去有多大区别了。

 

 

                                  2008年6月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