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模式不是《中国新歌声》的硬伤,选手资源才是真正的危机

(2016-08-24 11:12:36)
标签:

中国新歌声

中国好歌曲

纳兰惊梦

分类: 纳写综艺

模式不是《中国新歌声》的硬伤,选手资源才是真正的危机

纳兰惊梦/文

即使在经历了版权风波之后,改名后的《中国新歌声》在奥运会的冲击下依旧保持了1.69~2.24左右的全国网收视成绩。播出六期以来,仅第二期的全国网成绩位居第二以外,《新歌声》依旧扫下了所有的双网第一。虽然横向比较《中国好声音》时期的确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考虑到收视习惯以及更名风波的惯性影响,些许的浮动都在情理之中。

模式不是《中国新歌声》的硬伤,选手资源才是真正的危机

​虽说《中国新歌声》把转椅变成了滑道、把华少变成了李咏,冠名商从凉茶换成了化妆品,包括舞美细节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但无可否认的是同根同源同样幕后团队操刀制作的这档节目依旧是国内素人类音乐真人秀节目中的巅峰代表。毕竟对于电视行业来说,人才是最为核心的元素。这也是见多了同一支王牌制作团队总能捣鼓出各种优秀节目的重要原因,这也是许多节目买的到版权却抄不像精髓的关键所在。

模式不是《中国新歌声》的硬伤,选手资源才是真正的危机

​其实纳兰并不觉得《中国新歌声》这次被动的变模式是件坏事,对一档已经做了四季的节目观众难免不会产生审美疲劳。包括国内热门综艺也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叫做“火不过3季”,本质上源于当前电视节目推陈出新速度太快,观众选择面太广,一旦抓不准观众口味马上就会有新的替代品上线,尤其对于《中国好声音》这种模式相对成熟,但形式相对单一的节目来说更是如此。当模式、舞美、道具和赛制都已经被观众摸透套路的时候,如果再没有推陈出新的话这档节目的生命周期也就临近尽头。从这个角度而言,尽管毋庸讳言《中国新歌声》在道具舞美等细节上有着许多值得商榷和改进的地方,但这样的变化至少提供了新的注意力聚焦点,唯一的遗憾则应该是节目的更名对于品牌影响力的延续性的确造成不小的杀伤力。

模式不是《中国新歌声》的硬伤,选手资源才是真正的危机

​如果撇开节目品牌价值不谈,其实无论是《中国好声音》还是《中国新歌声》都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纯粹的针对电视人群的综艺节目——人群相对固化,受众相对稳定。即使模式玩的再花俏,还是百变不离音乐这个核心本质。如果说对于节目制作来说,幕后的人才是关键因素的话,如果同样对于内容呈现来说,舞台上的人才同样是至关重要的价值所在。尤其是对于又有故事又有唱功的选手资源的挖掘与储备,这是此类节目最为挠头的要害。所以说,《中国好歌声》最大的危机不在于模式,而在于寻找好的选手以及如何对抗观众的审美疲劳。

模式不是《中国新歌声》的硬伤,选手资源才是真正的危机

​纳兰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即现在好歌手(无论是素人还是职业歌手)的生产培养速度,都抵不上现在铺天盖地音乐节目的资源消耗程度。随便一档像《中国新歌声》的大型音乐节目,每季节目导师只需要四个,还可以重新利用。但做一季储备量至少要七八十个以上的选手,更何况每年各家电视台各类音乐节目要有多少档?要知道歌手这种职业,并不像某些专业技能能够批量生产,除了需要自身具备天赋以外,更需要岁月和经历的打磨才有可能成长为真正有领悟力,有感染度,有故事的歌手。而这样的速度,显然是跟不上节目的制作周期,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现在节目招募选手的大网已经撒向全球范围,越来越多的华裔和海外地区的华人出现在这个舞台上的原因。

模式不是《中国新歌声》的硬伤,选手资源才是真正的危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