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宝宝来啦央视亲子节目纳兰惊梦 |
分类: 纳写综艺 |
《爸爸去哪儿》带动的亲子节目热潮还在发酵之中,央视也上了一档亲子节目叫《宝宝来啦》。与《爸爸去哪儿》不同的是,《宝宝来啦》采用的则是“宝宝游戏,家长竞猜”的形式,即父母的一方引导孩子完成游戏,而另一方则猜测孩子在游戏中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其实此类亲子节目的形态不管如何变化,节目的关注点和落脚点还是父母与孩子在教育成长问题上的探讨。像本周节目中,林昱小朋友的妈妈在上场时拿着一个小被子,说宝宝从出生到现在从来没有离开过她,一有什么事只要拿出小被子哄她准能成。这样一个小细节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宝宝恋物癖的关注。
其实查下资料就可以发现,发育的观点来看这些恋物现象都是再自然不过的情况,尤其是小baby时期,当因为想睡觉、肚子饿、尿片湿、兴奋、不顺意的愤怒情绪等情形出现时,父母或照顾者可能会随手拿些替代物来安抚孩子的情绪,这些经常被随手拿来使用的物品有:奶嘴、纱布、柔软的毛巾、被子、枕头、娃娃等,只要不是的过度或不当使用,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人际关系的拓展与生活作息正常化,多数的孩子是不会对这些替代慰藉物产生依恋情形的,长大后自然对婴幼儿期所依附的人及物品会慢慢的转移,而不再强烈需求。由此也可以看出,宝宝在特定阶段的恋物癖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加之正确合适的引导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宝宝产生的恋物癖,说到底就是安全感缺乏的结果,既然孩子的“恋物瘾”是由安全感缺乏引起的,那么预防或逐步戒除幼儿的“恋物瘾”,也要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入手,争取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家庭环境。比如平时多拥抱孩子,多拍抚孩子的背部和头顶,以解其“皮肤饥饿”;比如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进行睡前安抚工作;比如如果知道孩子恋物成癖的对象,家长购物时就要有意识地多备几个“迁移载体”,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多管齐下对症下药就能解决这些所谓的宝宝的“恋物癖”。
正如纳兰在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亲子节目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于揭示现在的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和问题。以宝宝恋物癖这个现象为例,更多的是因为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缺乏与孩子的互动与安全感的培养形成的,尤其近几年随着白领阶层教子模式的日益西化,幼儿生活中教育的比重超出了亲情的互动式享受。这也提醒了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家庭亲情的培育,让孩子们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