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蜕变让《子弹》飞出更多高潮

标签:
影评让子弹飞姜文纳兰惊梦娱乐 |
分类: 纳写电影 |
纳兰惊梦/文
姜文说,让子弹飞一会,那是因为他枪法牛叉;观众说,让《子弹》多上几天,那是因为电影牛叉。普通话版的余热未退,四川话版的又重装上阵,姜文的这部给力之作,注定要在厮杀地异常惨烈的贺岁档赚的满盆钵——而且还不用给院线给媒体点头哈腰,站着就把钱给挣了。
有人说在姜文的电影里,总能看到他自恋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每个角色中的散发出的理想主义,个人英雄主义无一不印证这样的传言。但是导演就是一说故事的人,是把自己的抽象的梦想与情怀具象化,说出来,撒出去,然后图个认同,谁不想多几个伯乐知音?谁不想多几个伯牙子期?就拿姜文之前三部风格迥异的电影来说,哪一部不是包涵着他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哪一部电影中的“我”,都不是一个强烈的内心投射?但《鬼子来了》被禁,《太阳照常升起》的票房不佳,多少会让姜文预期的认同感受到一些挫败。于是,在追求更广阔的认同的时候,姜文认知到就必须做出自我改变。而他,却也的确变了,变的更加接地气,却依然保留着他最坚持的部分。
应该承认的是,“霸气外露”的他确确实实用《让子弹飞》赢得了叫好又叫座的最高评价,相较于被《三枪拍案惊奇》、《山楂树之恋》弄的尴尬不已的张艺谋,相较于愈发想用《梅兰芳》、《赵氏孤儿》重新证明回自己的陈凯歌,相较于开始被植入广告拖住后腿的冯小刚,姜文的改变的确给了我们普通观众给国产电影鼓掌致敬的机会。
比起《太阳照常升起》的让人摸不着头脑,《让子弹飞》的情节并不复杂,讲述的是张牧之等七个土匪跟随着买官县长来到鹅城,与当地一霸黄四郎斗智斗勇,并且最终以革命的名义分了土财主的财产。但也正是这样不复杂的情节,辅以大量直白的粗口台词,给了更多普通观众看懂姜文的机会;而影片中诸多符号化的线索,却依然给影评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庸人只图台词内容一乐,牛人分析着影评中政治隐喻,各取所需,互不干扰。单凭这一点,你在折服于姜文的改变时,更应该折服于他的才气。
QQ:69184319(注明博客,非工作勿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