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染色质:细胞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物质,称为染色质(chromatin)。染色质可以分为常染色质(euchromatin)和异染色质(heterochromatin)两大类:常染色质呈较松散状态,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细胞核内,染色较浅,具有转录活性;异染色质在整个细胞周期都处于高度螺旋化状态,在细胞核中形成染色较深的团块,存在于异染色质中的基因是没有转录活性的。在动物有两类异染色质,一类是兼性异染色质(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另一类为结构异染色质(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兼性异染色质又称功能性异染色质,在特定细胞或在特定发育阶段呈凝缩状态而失去功能,在另一发育阶段时又呈松散状态而恢复功能,如X染色质。结构异染色质总是呈凝缩状态,所含DNA一般为高度重复序列,没有转录活性,常见于着丝粒、端粒区、Y染色体长臂远端2/3区段和次缢痕区等。
染色质组成:染色质由DNA、组蛋白(histone)、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DNA与组蛋白的重量比比较稳定,接近于1∶1,非组蛋白的种类及含量随不同细胞而异。
组蛋白为碱性蛋白,含有大量的碱性氨基酸。组成动物染色质的组蛋白共有5种,分别称为H1、H2A、H2B、H3和H4,它们在进化中高度保守。组蛋白的功能与染色质的结构构成有关。
染色质结构:
核小体包装成染色质与染色体:由直径为2nm的双链DNA分子形成直径为10nm核小体细丝后,DNA的长度已压缩了7倍。核小体进一步螺旋化,形成外径为30nm的染色质纤维(螺线管),其长度为DNA的1/42。当细胞进入分裂期,染色质进一步螺旋折叠,形成染色体。中期染色体长度约为DNA长度的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