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2015-04-18 11:46:21)
标签:

郁孤台

词人

鹧鸪

清江

青山

分类: 文史笔记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乐云

要深入理解这首词,必须结合一段史实与一首词来读。建炎三年(1129),金兵攻入江西,隆祐太后被金兵追至造口,情势危急之下,以致舍舟以农夫肩舆而行,其狼狈之态,莫可言状。四十七年后,词人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回想起当初北宋朝廷被金人侵略之奔波惨状,内心之沉痛郁结无法言说,乃赋此词。此外,要准确理解词人的创作心境,还要结合岳飞的《满江红》来读。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汴京,掳掠徽钦二宗北去,此为北宋军民之奇耻大辱,由此激发出南宋军民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之抗敌决心。“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满江红》所传递出的羞辱痛恨与奋发进取之精神,在这首《菩萨蛮》中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片从远处之郁孤台着笔,词人此时身在造口,但视野却远及郁孤台以及郁孤台下之清江水。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方向,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此处借用“郁孤台”起兴,原因有二:一是据《方舆胜览》载,唐李勉为虔州(赣州)刺史时,曾登临郁孤台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阙一也。”由此,郁孤台代表着北望神州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二是“郁”“孤”二字的特殊涵义。“郁”,其意为沉郁、忧愁;“孤”,则意指孤单寂寞,不仅指形影相吊,同时也暗合世无知音之意。“郁孤台”一名,正寄托着词人的沉郁寂寞之志。此外,将绵延不绝的江水与南宋军民的国家灭亡之痛联系起来,形象而贴切,悲痛之情喷薄欲出。“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词人由近景而远景,由写景而抒情。抬头远望西北长安,可惜被无数崇山峻岭遮蔽。此处“长安”,代指北宋都城汴京。此时汴京已为金人占据,词人有家不能回归,其国破家亡之感愈发强烈而沉痛。

下片则将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明为写景,实则比兴,托物以明志。过片“青山遮不住”,呼应上片之“可怜无数山”,为郁闷愁结之情涂抹上一丝亮色。“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则化用唐人李商隐“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桂林路中作》)之句意。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词人宽慰自己,即便被无数青山遮住了,但依然挡不住清江水奔腾东流而去。此处,作者写郁孤台、写青山,写清江水,“笔笔言山水,处处有兴寄”。表面上是“借水怨山”,实则抒发词人内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遗憾,以及对收复河山的深深期盼。可是,收复旧山河又谈何容易?当夕阳的余晖残照在词人身上,让他不禁感慨万份,万般愁绪聚于眉端,惟有寄望于深山那“咕咕”的鹧鸪声能暂时缓解吧。然而,凄厉的鹧鸪声能让词人纡缓满腔愁绪吗?非也。正所谓“举杯销愁愁更愁”,冀望于象征愁怨的鹧鸪声来缓解内心的痛苦,不正是愁上加愁吗?下片潜气内转,几度旋折,将词人无法排遣的愁绪展现得惟妙惟肖。

关于此词格调,陈廷焯评曰:“血泪淋漓,古今让其独步。结二语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云韶集》)梁启超《饮冰室评词》亦谓:“如此大声镗鞳,未曾有也。”不过,此“血泪”,此“痛哭”,此“镗鞳”,并非以浓笔重抹,而是用淡笔勾勒,清空雅丽,不瘟不火,却又蕴藉深沉,促人深思,这或许正是此词自成高格的原因吧。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附原词: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注:

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② 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③ 愁余:使我发愁,此处“愁”字为使动用法。

鹧鸪:鸟类的一种,体形似鸡而比鸡小,羽毛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鹧鸪的叫声嘶哑,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它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所以,鹧鸪也就成了一种哀怨的象征,也是古人情思的一种寄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