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2015-03-31 12:50:08)
标签:
寒灯马戴诗人他乡灞上 |
分类: 文史笔记 |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文/乐云
晚唐诗人中,马戴以善五律著称,严羽称其“在晚唐诸人之上”(《沧浪诗话》),翁方纲则誉之“直可与盛唐诸贤侪伍”(《石洲诗话》)。此诗写诗人客居灞上而感秋来萧瑟,抒发羁旅之思和失意之慨,为马戴五律诗作中的名篇。
首联写秋天傍晚灞原之上的衰飒萧条气象。撩人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放眼眺望,天上的大雁成群结队地南去不停。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辨》),此处写秋风秋雨,无形中营造出一种凄凉衰败的自然气象。写大雁南飞,急切间择巢而栖,无疑激发出诗人浓浓的乡思羁愁。
颔联则由远及近,从远景转入近景。眼看着他乡树木落叶纷纷,联想到自己孤身一人远在异乡,独守寒灯一盏,作者内心的寂寞与思念愈发强烈。此处“落叶”对“寒灯”,“他乡”对“独夜”,不仅对仗工整,音节和谐,而且用词精炼,意蕴深远,将诗人内心的思乡心切与幽独寒冷的心境凸显得淋漓尽致。此二句,直可与“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对读。
颈联继续写作者幽居之所。夜阑人静之时,连秋虫都已睡去,只听见诗人房前的空园里白露不断坠落的声音。在这样的荒郊野外,只有隔壁那位老野僧与我为邻。白露滴落之声如此细微,诗人却能听得分明,不在于诗人的耳朵如何灵敏,而是因为诗人彻夜难眠而愈发敏感。与野僧为邻,不仅不能为作者排忧解愁,反倒更烘托出他内心的孤寂落寞。如此寂静的夜晚,如此远离尘嚣的野僧,诗人不免感受到被抛出红尘之外的痛楚。诗人何时才能摆脱这种游离尘世的人生状态?
尾联则点明题旨,抒发对报国无门以及人生不遇的慨叹。我寄居在这荒郊野岭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呢?马戴早年屡困场屋,落第三十余载,为此他羁旅天下,曾久滞长安关中一带。最后两句,既是对人生无奈的总结,也是对前途渺茫的愤懑。
作为一位长期隐居、远离仕途的失意诗人,马戴的诗歌无晚唐纤靡僻涩之习,而是体现出一种“优游不迫,沉着痛快”(辛文房《唐才子传》)的美学风格,这与其人生阅历有关,也与其丰富细腻、真切感人的情思有关。
附原诗:
灞上秋居①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②何年致此身。③
注:
① 灞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今西安市东灞水南岸白鹿原上,又称“灞原”。
② 郊扉:指郊外的茅屋。
③ 致此身:语出《论语·学而》:“事君能致其身。”此处指入仕为官、为国效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