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所免费大学招生为何不理想?
(2013-09-02 10:04:21)
标签:
良性循环资源名企途径方式教育 |
分类: 国内时评 |
中国首所免费大学招生为何不理想?
文/乐云
免费上学,却招不来学生,在学费高企,引无数穷孩子“兑折腰”的今天,作为全国首所免费大学的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却面临如此尴尬。
据报载,北京华夏管理学院是一所规模不大的商管类民办大学,在过去几年里,它经历了中国民办大学在政策、融资、招生等方面的相同挑战。2009年,世华智业投资集团收购学院,开始了学院的改造重生。
真正让北京华夏管理学院“一举成名”的是, 2011年11月11日学院发起的“百家企业联盟发起免费大学行动”,依托数百家企业如新东方、方太、爱国者等企业资源,北京华夏管理学院开始了中国首所免费大学的征程。
然而,免费上学,看起来很美,现实却不容乐观。杭州《每日商报》记者在网上做过一个简单的调查。记者通过对10位家长的调查发现,有8位家长表示暂时不考虑就读该学院。有2位家长表示,视高考的录取情况来决定。由此可见,华夏管理学院,虽然打着“免费大学”的旗号,但却无法打动中国的学生家长。
在笔者看来,学生及学生家长对“免费大学”之所以不买账,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所谓的“免费”,只是暂时不交学费,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回报。从华夏管理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中,我们很明显地看到,其四种办学模式中,其岗位定制模式、智力投资模式以及创业孵化模式,均需要学生在毕业给学校以回报,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收取学费,而且对学生将来的就业人为设置了诸多限制;
二是华夏管理学院的文凭无法得到国家承认,这是制约华夏学院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学生及学生家长考虑最多的部分。尽管华夏学院保证学生可以到名企就业,但谁又能保证学生将来能实现二次就业三次就业呢?毕竟,在当下的中国,如果没有大学文凭,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客观上讲,华夏管理学院邀请企业进校“预订”员工的教学模式,应该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个新尝试,也是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目前之所以遭遇学生冷遇,说明他们的发展模式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便是没有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文凭教育协调一致。事实上,只要学校有决心有信心,实现二者的协调一致是完全可行的。
如何破解招生尴尬的难题,笔者以为华夏管理学院的当务之急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案及其他配套设施上,获得教育部的认证许可,从而改变其目前文凭不被承认的尴尬局面。其次,在获取国家承认学历教育资格后,在校企联合培养和“订单培养”上下足功夫,相应一定会获得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与学生的青睐。
中国的民办高校很多,尤其是前些年各大名校所办的二级学院中,他们的文凭获得国家承认,他们的招生纳入国家计划招生的三本招生中,有些学校目前实力已经非常突出,引起外界的广泛关注,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东湖学院等。
但总体上说,中国民办高校也都遭遇到普遍的困境,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办学经费不足,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赖收取高额的学费。这看似省事,但无疑会制约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二是师资力量奇缺及师资结构不合理,表现为优秀师资人才极端匮乏,师资学历层次较低,师资科研水平有限,对外交流机会较少等,这几方面又相互制约,导致民办高校难以吸纳到优秀人才;三是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不仅表现在资金上,更表现在教学及科研评价体系上,民办高校的教学、科研、职称、交流等方面均无法跟国家正规高校相提并论,这无疑限制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后劲。
从当前发展趋势看,民办高校的出路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争取获得政府的政策性支持,政府应该在教学、科研、评奖、职称、交流等方面予以政策性倾斜;二是改变过去主要靠学费的单一办学经费模式,努力寻求多渠道多途径来筹措办学经费,使学校的办学经费来源更多更充足;
三是采取“柔性引进”等多种人才引进方式,大力引进办学所需要的各层次人才,实现办学质量的有效提升;四是寻求办学模式的新改变与新突破。像华夏管理学院的办学模式,其实是值得借鉴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学校、学生、企业、社会四者之间,实现有效互动及良性循环,将学历教育与实用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如果努力做到这些,相信民办高校的春天不会久远。